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的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的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创新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3 主要创新 | 第15-16页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页 |
2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条件 | 第16-25页 |
2.1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论渊源 | 第16-22页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 | 第16-18页 |
2.1.2 中国古代传统生态观 | 第18-19页 |
2.1.3 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 | 第19-21页 |
2.1.4 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生态观 | 第21-22页 |
2.2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现实背景 | 第22-25页 |
2.2.1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 第22-24页 |
2.2.2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页 |
3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过程 | 第25-31页 |
3.1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探索 | 第25-28页 |
3.1.1 提出科学发展观 | 第25-26页 |
3.1.2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26-27页 |
3.1.3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第27页 |
3.1.4 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 | 第27-28页 |
3.1.5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第28页 |
3.2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探索 | 第28-31页 |
3.2.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第28-29页 |
3.2.2 环境就是民生 | 第29页 |
3.2.3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 第29-30页 |
3.2.4 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 | 第30页 |
3.2.5 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页 |
4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31-40页 |
4.1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 第31-36页 |
4.1.1 指导思想 | 第31-32页 |
4.1.2 树立六大生态理念 | 第32-33页 |
4.1.3 坚持六大原则 | 第33-34页 |
4.1.4 构建八项制度体系 | 第34-36页 |
4.2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 | 第36-39页 |
4.2.1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 第36-37页 |
4.2.2 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 | 第37页 |
4.2.3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 | 第37-38页 |
4.2.4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 第38页 |
4.2.5 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 | 第38-39页 |
4.3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特点与意义 | 第40-44页 |
5.1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特点 | 第40-41页 |
5.1.1 内容全面性 | 第40页 |
5.1.2 发展协调性 | 第40页 |
5.1.3 法治严密性 | 第40-41页 |
5.1.4 治理系统性 | 第41页 |
5.2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意义 | 第41-44页 |
5.2.1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论意义 | 第41-42页 |
5.2.2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现实意义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44-46页 |
6.1 结论 | 第44页 |
6.2 讨论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