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9-51页 |
1.1 二阶非线性光学简介 | 第11-17页 |
1.1.1 基本原理 | 第11-12页 |
1.1.2 基本效应及主要测试方法 | 第12-15页 |
1.1.3 应用简介 | 第15-17页 |
1.2 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 | 第17-49页 |
1.2.1 发展概述 | 第17-20页 |
1.2.2 有机聚合物非线性光学材料 | 第20-49页 |
1.2.2.1 二阶非线性光学发色团 | 第20-28页 |
1.2.2.2 极化聚合物材料 | 第28-37页 |
1.2.2.2.1 主/客体掺杂型 | 第29-30页 |
1.2.2.2.2 共价键联型 | 第30-37页 |
1.2.2.3 二阶非线性光学 LB 膜材料 | 第37-40页 |
1.2.2.3.1 原理简介 | 第37-39页 |
1.2.2.3.2 LB 膜在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中的应用 | 第39页 |
1.2.2.3.3 二阶非线性光学LB 膜的研究状况 | 第39页 |
1.2.2.3.4 二阶非线性光学 LB 膜的器件化应用 | 第39-40页 |
1.2.2.4 二阶非线性光学 Layer-by-Layer 组装膜材料 | 第40-49页 |
1.2.2.4.1 LBL 技术制备多层组装膜简介 | 第40-45页 |
1.2.2.4.2 LBL 技术在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 第45-49页 |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意义 | 第49-51页 |
第二章 高热稳定性可交联型极化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51-81页 |
2.1 可交联的PMMA 型和PS 型高热稳定性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第51-61页 |
2.1.1 实验部分 | 第52-55页 |
2.1.1.1 药品与仪器 | 第52-53页 |
2.1.1.2 实验过程 | 第53-55页 |
2.1.1.2.1 (1-(4-硝基苯基)-2-(4-{[2-(甲基丙烯酸酯基)乙基]乙氨基}-苯基二氮烯(DR1M)的合成 | 第53页 |
2.1.1.2.2 PMMA 型共聚物(P1)的合成 | 第53页 |
2.1.1.2.3 PS 型共聚物(P2)的合成 | 第53-54页 |
2.1.1.2.4 光学聚合物薄膜的制备 | 第54页 |
2.1.1.2.5 聚合物薄膜的电晕极化与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测定 | 第54-55页 |
2.1.2 结果与讨论 | 第55-61页 |
2.1.2.1 单体DR1M 的结构表征 | 第55-56页 |
2.1.2.2 聚合物P1、P2 的结构表征 | 第56-58页 |
2.1.2.3 聚合物P1、P2 热性能分析 | 第58-59页 |
2.1.2.4 聚合物P1、P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59-60页 |
2.1.2.5 聚合物P1、P2 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 第60-61页 |
2.2 含氟型可交联二阶非线性光学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61-70页 |
2.2.1 实验部分 | 第62-63页 |
2.2.1.1 药品与仪器 | 第62页 |
2.2.1.2 实验过程 | 第62-63页 |
2.2.1.2.1 DR1M 的合成 | 第62页 |
2.2.1.2.2 三元共聚物P3 和四元共聚物P4 的合成 | 第62-63页 |
2.2.1.2.3 光学聚合物薄膜的制备 | 第63页 |
2.2.2 结果与讨论 | 第63-70页 |
2.2.2.1 聚合物 P3、P4 的结构表征 | 第63-66页 |
2.2.2.2 聚合物 P3、P4 热性能分析 | 第66-67页 |
2.2.2.3 聚合物 P3、P4 光学特性分析 | 第67-70页 |
2.3 Sol-Gel 法制备高热稳定性NLO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 第70-76页 |
2.3.1 实验部分 | 第70-72页 |
2.3.1.1 药品与仪器 | 第70-71页 |
2.3.1.2 实验过程 | 第71-72页 |
2.3.1.2.1 硅烷化修饰后的发色团SG-DANS 的合成 | 第71页 |
2.3.1.2.2 Sol-Gel 法制备杂化前体 | 第71-72页 |
2.3.1.2.3 高质量光学杂化薄膜的制备 | 第72页 |
2.3.2 结果与讨论 | 第72-76页 |
2.3.2.1 SG-DANS 的结构表征 | 第72-74页 |
2.3.2.2 薄膜光学性质的测试 | 第74-76页 |
2.4 极化聚合物脊波导的制备简介 | 第76-80页 |
2.4.1 聚合物单模光波导的制作过程 | 第76-77页 |
2.4.2 波导材料选择与性质 | 第77-78页 |
2.4.3 波导的测试 | 第78-8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三章 基于氢键作用制备非中心对称的非经典 LB 单层和多层膜及对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研究 | 第81-101页 |
3.1 含偶极分子单元的可双炔聚合型长链分子 NAEDTDU 的合成与表征 | 第82-88页 |
3.1.1 实验部分 | 第82-85页 |
3.1.1.1 药品与仪器 | 第82页 |
3.1.1.2 实验过程 | 第82-85页 |
3.1.2 结果与讨论 | 第85-88页 |
3.1.2.1 合成分子 NAEDTDU 的结构表征 | 第85-88页 |
3.2 可紫外光交联的 NAEDTDU 单层和多层 LB 膜的制备及结构分析 | 第88-95页 |
3.2.1 实验部分 | 第88-89页 |
3.2.1.1 水气界面Langmuir 膜表面压对分子面积(π-A)曲线的测试 | 第88页 |
3.2.1.2 对LB 膜基片表面的修饰及单层和多层LB 膜的制备 | 第88-89页 |
3.2.1.3 对 LB 膜的紫外曝光聚合 | 第89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89-95页 |
3.2.2.1 分子Langmuir 膜的表面压对分子面积(π-A)曲线 | 第89-90页 |
3.2.2.2 对经 OTS 修饰后基片疏水表面的表征 | 第90-91页 |
3.2.2.3 对获得的LB 膜进行结构及光谱表征 | 第91-95页 |
3.2.2.3.1 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膜表面形貌的表征 | 第91-93页 |
3.2.2.3.2 对 LB 膜表面接触角的测试 | 第93-94页 |
3.2.2.3.3 对 LB 单层及多层膜紫外光谱的表征 | 第94-95页 |
3.3 NAEDTDU 分子 LB 膜层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研究 | 第95-100页 |
3.3.1 对膜层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测试方法 | 第95-96页 |
3.3.2 对LB 单层及多层膜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表征 | 第96-10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四章 电场诱导下 Layer-by-Layer 构筑高热稳定性二阶非线性光学组装薄膜 | 第101-125页 |
4.1 双阴离子偶极发色团分子 BCPE 的设计与合成 | 第102-113页 |
4.1.1 实验部分 | 第102-105页 |
4.1.1.1 药品与仪器 | 第102页 |
4.1.1.2 实验过程 | 第102-105页 |
4.1.2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13页 |
4.1.2.1 对氨基苯甲醛(M1)的结构表征 | 第105-106页 |
4.1.2.2 3-(4-胺基-苯基)-2-氰基-丙烯酸(M2)的表征 | 第106-108页 |
4.1.2.3 2-氰基-3-(4-{4-[(2-羟基-乙基)-甲氨基]-偶氮苯基}-苯基)-丙烯酸(CHPAA)的表征 | 第108-111页 |
4.1.2.4 丁基-2-乙烯二酸-单-[2-({4-[4-(2-羧基-2-氰基-乙烯基)-偶氮苯基]苯基}-甲基-氨基)-乙基]酯(BCPE)的表征 | 第111-113页 |
4.2 电场诱导下 Layer-by-Layer 组装膜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 第113-120页 |
4.2.1 实验部分 | 第113-115页 |
4.2.1.1 组装基底的制备 | 第113-114页 |
4.2.1.2 电场诱导下 DAR/BCPE 多层膜的组装制备 | 第114-115页 |
4.2.1.3 对DAR/BCPE 多层膜的紫外光曝光 | 第115页 |
4.2.2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20页 |
4.2.2.1 对阴离子修饰后基底的表征 | 第115-116页 |
4.2.2.2 组装膜层结构的UV-vis 光谱和GIR 红外光谱表征 | 第116-120页 |
4.3 对组装膜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及稳定性的研究 | 第120-124页 |
4.3.1 实验部分 | 第121页 |
4.3.2 结果与讨论 | 第121-124页 |
4.3.2.1 SHG 相对值的测试 | 第121页 |
4.3.2.2 二阶非线性光学热稳定性的测试及膜层表面形貌的变化 | 第121-123页 |
4.3.2.3 膜层环境稳定性的测试 | 第123-12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9页 |
作者简历 | 第139-140页 |
发表论文 | 第140-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中文摘要 | 第145-148页 |
英文摘要 | 第148页 |
附: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