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竖向不规则结构的抗震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带支撑结构抗震加固研究 | 第17-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及本文研究方法 | 第20-30页 |
2.1 概述 | 第20页 |
2.2 结构抗震理论发展史 | 第20-21页 |
2.2.1 静力理论阶段 | 第20页 |
2.2.2 反应谱理论阶段 | 第20-21页 |
2.2.3 动力理论阶段 | 第21页 |
2.2.4 几种理论的对比 | 第21页 |
2.3 抗震加固理论和技术措施 | 第21-26页 |
2.3.1 国外抗震加固理论 | 第21-22页 |
2.3.2 我国抗震加固理论 | 第22-23页 |
2.3.3 抗震加固技术及措施 | 第23-24页 |
2.3.3.1 抗震加固原则 | 第23页 |
2.3.3.2 抗震加固方法 | 第23-24页 |
2.3.4 本文使用的抗震加固方法 | 第24-26页 |
2.3.4.1 钢支撑材质要求 | 第24页 |
2.3.4.2 钢支撑布置原则 | 第24-25页 |
2.3.4.3 钢支撑的类型 | 第25-26页 |
2.3.4.4 钢支撑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26页 |
2.4 程序简介和可靠性验证 | 第26-28页 |
2.4.1 约束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26-27页 |
2.4.2 钢筋的本构模型 | 第27-28页 |
2.4.3 程序可靠性验证 | 第28页 |
2.5 本文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2.6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单层钢支撑加固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 第30-81页 |
3.1 前言 | 第30页 |
3.2 地震记录 | 第30-35页 |
3.2.1 输入实际地震动记录 | 第30-32页 |
3.2.2 地震动记录的截取及匹配 | 第32-35页 |
3.3 框架结构模型 | 第35-40页 |
3.3.1 未加固框架结构模型 | 第35-36页 |
3.3.2 钢支撑加固框架结构模型 | 第36-40页 |
3.4 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40-79页 |
3.4.1 支撑位于底层时框架内力及位移分布 | 第41-54页 |
3.4.1.1 框架剪力分布 | 第41-46页 |
3.4.1.2 框架位移分布 | 第46-51页 |
3.4.1.3 框架轴力分布 | 第51-54页 |
3.4.2 支撑位于3层时框架内力及位移分布 | 第54-67页 |
3.4.2.1 框架剪力分布 | 第54-59页 |
3.4.2.2 框架位移分布 | 第59-64页 |
3.4.2.3 框架轴力分布 | 第64-67页 |
3.4.3 支撑位于5层时框架内力及位移分布 | 第67-79页 |
3.4.3.1 框架剪力分布 | 第67-72页 |
3.4.3.2 框架位移分布 | 第72-77页 |
3.4.3.3 框架轴力分布 | 第77-79页 |
3.5 小结 | 第79-81页 |
第4章 跨层钢支撑加固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 第81-110页 |
4.1 前言 | 第81页 |
4.2 框架结构模型 | 第81-82页 |
4.3 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82-93页 |
4.3.1 框架剪力分布 | 第82-87页 |
4.3.2 框架位移分布 | 第87-91页 |
4.3.3 框架轴力分布 | 第91-93页 |
4.4 两种支撑形式加固效果的比较 | 第93-109页 |
4.4.1 剪力分布对比 | 第93-100页 |
4.4.2 位移分布对比 | 第100-107页 |
4.4.3 轴力分布对比 | 第107-109页 |
4.5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0页 |
5.2 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5.3 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7-118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