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鳞翅目害虫论文

微红梢斑螟种群动态及其转梢机理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前言第12-20页
    1.1 微红梢斑螟的研究进展第12-15页
        1.1.1 微红梢斑螟的生物学特性第12-13页
        1.1.2 微红梢斑螟的生态学特性第13-14页
        1.1.3 微红梢斑螟的防控技术第14-15页
    1.2 昆虫危害对植物营养及防御物质影响的研究第15-17页
        1.2.1 昆虫危害对植物营养物质的影响第15-16页
        1.2.2 昆虫危害对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第16-17页
    1.3 蛀道微生境的研究第17页
    1.4 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7-19页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9-20页
        1.5.1 主要研究内容第19页
        1.5.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30页
    2.1 试验地基本情况第20页
    2.2 微红梢斑螟年生活史调查第20页
    2.3 微红梢斑螟种群数量变化动态调查第20页
    2.4 微红梢斑螟蛀孔空间分布调查第20-22页
        2.4.1 蛀孔空间分布调查方法第20页
        2.4.2 空间分布型的测定第20-21页
        2.4.3 线性回归方程的检验第21页
        2.4.4 聚集原因分析第21-22页
        2.4.5 理论抽样数的确定第22页
    2.5 微红梢斑螟幼虫蛀转梢习性观察第22页
    2.6 松梢营养及次生物质的测定第22-28页
        2.6.1 样株的选择与样梢采集第22页
        2.6.2 梢类型的界定第22-23页
        2.6.3 样品的处理第23页
        2.6.4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第23-24页
        2.6.5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24-25页
        2.6.6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第25-26页
        2.6.7 单宁含量的测定第26-27页
        2.6.8 总酚含量的测定第27-28页
        2.6.9 黄酮含量的测定第28页
    2.7 微红梢斑螟蛀道含水量和PH值的测定第28-29页
        2.7.1 样品的采集第28-29页
        2.7.2 受害松梢蛀道含水量和PH值的测定第29页
    2.8 数据处理第29-30页
3 结果分析第30-50页
    3.1 微红梢斑螟的年生活史第30-31页
    3.2 微红梢斑螟成虫种群数量动态第31页
    3.3 微红梢斑螟蛀孔空间分布研究第31-35页
        3.3.1 微红梢斑螟蛀孔在马尾松不同方位上的分布第31-32页
        3.3.2 微红梢斑螟蛀孔在马尾松不同层次上的分布第32-33页
        3.3.3 微红梢斑螟蛀孔在马尾松上空间分布型的聚集度指标分析第33页
        3.3.4 回归模型法测定微红梢斑螟蛀孔聚集度指标回归模型第33-34页
        3.3.5 聚集原因分析第34页
        3.3.6 理论抽样数的确定第34-35页
    3.4 微红梢斑螟幼虫蛀转梢习性第35-36页
    3.5 微红梢斑螟危害对松梢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36-38页
        3.5.1 未受害样梢可溶性糖在枝条中的分布第36-37页
        3.5.2 转梢前样梢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第37页
        3.5.3 转梢样梢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第37-38页
    3.6 微红梢斑螟危害对松梢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38-40页
        3.6.1 未受害样梢中蛋白质在枝条中的分布第38-39页
        3.6.2 转梢前样梢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第39-40页
        3.6.3 转梢样梢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第40页
    3.7 微红梢斑螟危害对松梢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第40-42页
        3.7.1 未受害样梢中游离氨基酸在枝条中的分布第40-41页
        3.7.2 转梢前样梢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第41-42页
        3.7.3 转梢样梢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第42页
    3.8 微红梢斑螟危害对松梢单宁含量的影响第42-44页
        3.8.1 未受害样梢单宁在枝条中的分布第42-43页
        3.8.2 转梢前样梢中单宁含量的变化第43-44页
        3.8.3 转梢样梢中单宁含量的变化第44页
    3.9 微红梢斑螟危害对松梢总酚含量的影响第44-46页
        3.9.1 未受害样梢总酚在枝条中的分布第44-45页
        3.9.2 转梢前样梢中总酚含量的变化第45-46页
        3.9.3 转梢样梢中总酚含量的变化第46页
    3.10 微红梢斑螟危害对松梢黄酮含量的影响第46-48页
        3.10.1 未受害样梢中黄酮在枝条中的分布第46-47页
        3.10.2 转前样梢中黄酮含量的变化第47-48页
        3.10.3 转梢样梢中黄酮含量变化第48页
    3.11 蛀道含水量和PH值的变化第48-50页
        3.11.1 转梢前后蛀道含水量变化第48-49页
        3.11.2 转梢前后蛀道PH值变化第49-50页
4 讨论与结论第50-56页
    4.1 讨论第50-55页
        4.1.1 微红梢斑螟年生活史与气候环境的关系第50页
        4.1.2 微红梢斑螟种群数量动态与发生危害的关系第50页
        4.1.3 微红梢斑螟蛀孔空间分布第50-51页
        4.1.4 微红梢斑螟幼虫蛀转梢行为第51页
        4.1.5 微红梢斑螟转梢与营养物质的关系第51-52页
        4.1.6 微红梢斑螟转梢与次生代谢物质的关系第52-54页
        4.1.7 微红梢斑螟转梢与蛀道含水量变化的关系第54页
        4.1.8 微红梢斑螟转梢与蛀道PH值变化的关系第54-55页
    4.2 结论第55-56页
5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的独创或新颖之处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6页
附录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蔗“健康种子”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中国苏铁属(Cycas L.)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