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 | 第4-5页 |
特殊符号及其物理意义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酞菁化合物 | 第12-19页 |
1.1.1 酞菁的结构及合成方法 | 第12-13页 |
1.1.2 酞菁前体及其合成路线 | 第13-16页 |
1.1.3 四取代对称酞菁合成方法 | 第16-18页 |
1.1.4 合成中常见问题、提纯方法 | 第18页 |
1.1.5 酞菁的应用 | 第18-19页 |
1.2 四苯并三氮杂呵啰类化合物 | 第19-21页 |
1.2.1 四苯并三氮杂呵啰合成路线 | 第20-21页 |
1.2.2 呵啰合成问题及提纯 | 第21页 |
1.2.3 呵啰的应用 | 第21页 |
1.3 酞菁及呵啰在D-A光诱导电子转移体系的应用 | 第21-24页 |
1.3.1 酞菁与给体材料超分子组装方面的应用 | 第23-24页 |
1.3.2 酞菁与给体材料构建分子内D-A体系 | 第24页 |
1.4 D-A体系酞菁在有机光伏电池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1.4.1 有机光伏电池的相关知识 | 第24-25页 |
1.4.2 酞菁在有机光伏电池的应用 | 第25-26页 |
1.5 主要工作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四取代(吩噻嗪)酞菁及呵啰的制备和表征 | 第27-38页 |
2.1 前言 | 第27页 |
2.2 仪器和试剂 | 第27-29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2 实验药品 | 第28-29页 |
2.3 实验步骤 | 第29-32页 |
2.3.1 酞菁前体-吩噻嗪取代邻苯二腈的合成 | 第29-30页 |
2.3.2 酞菁及呵啰的合成 | 第30-31页 |
2.3.3 光谱性质及化学性质测定 | 第31-3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2-38页 |
2.4.1 合成步骤 | 第32-33页 |
2.4.2 光谱分析 | 第33-37页 |
2.4.3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D-A体系酞菁及呵啰的荧光性质和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38-52页 |
3.1 前言 | 第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3.2.1 酞菁及呵啰合成 | 第38-39页 |
3.2.2 酞菁及呵啰光谱测试 | 第39-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51页 |
3.3.1 基态吸收光谱 | 第40-42页 |
3.3.2 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 | 第42-47页 |
3.3.3 单线态氧和三重态量子产率 | 第47-49页 |
3.3.4 电化学性质 | 第49-51页 |
3.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光谱法研究酞菁和罗丹明间自组装及激发态相互作用 | 第52-62页 |
4.1 前言 | 第52-5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3页 |
4.2.1 试剂和材料 | 第53页 |
4.2.2 样品制备 | 第53页 |
4.2.3 光物理性能测试 | 第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1页 |
4.3.1 吸收光谱的研究 | 第53-56页 |
4.3.2 荧光光谱的研究 | 第56-58页 |
4.3.3 基于时间分辨荧光法研究罗丹明和ZnPcS4的激发态相互作用 | 第58-59页 |
4.3.4 讨论形成复合物的光吸收和荧光淬灭机理 | 第59-61页 |
4.4 结论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2-64页 |
5.1 设计并合成吩噻嗪酞菁(呵啰) | 第62页 |
5.2 酞菁罗丹明体系是优良的光敏材料 | 第62-63页 |
5.3 吩噻嗪酞菁(呵啰)是高效的D-A电子对 | 第63页 |
5.4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