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22页 |
1.0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抖空竹”项目代表性传承简介 | 第16-18页 |
1.2.3 空竹的价值 | 第18-20页 |
1.2.4 新中国成立以来宣武区广内街空竹文化发展的阶段划分 | 第20-22页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23页 |
2.2.2 访谈调查法 | 第23页 |
2.2.3 实地考察法 | 第23页 |
2.2.4 逻辑归纳法 | 第23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3-33页 |
3.1 宣武“抖空竹”的风格特点、项目结构和发展现状 | 第23-26页 |
3.1.1 宣武“抖空竹”的风格特点 | 第23-25页 |
3.1.2 宣武“抖空竹”的项目结构 | 第25页 |
3.1.3 宣武“抖空竹”的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宣武“抖空竹”传承与发展的阶段性 | 第26-30页 |
3.2.1 停滞时期(1949-1976)宣武“抖空竹”的传承与发展 | 第26-27页 |
3.2.2 复现时期(1977-2000)宣武“抖空竹”的传承与发展 | 第27-28页 |
3.2.3 复兴时期(2001至今)宣武“抖空竹”的传承与发展 | 第28-30页 |
3.3 新中国成立以来宣武“抖空竹”传承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 第30-33页 |
3.3.1“抖空竹”发展特点的变化规律 | 第30-32页 |
3.3.2 宣武“抖空竹”传承的变化规律 | 第32-33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33-35页 |
4.1 结论 | 第33-34页 |
4.1.1 影响宣武“抖空竹”传承和发展的因素 | 第33页 |
4.1.2 官方的支持与传承人的合作促进宣武“抖空竹”的传承与发展 | 第33页 |
4.1.3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抖空竹”的改革与创新 | 第33-34页 |
4.2 建议 | 第34-35页 |
4.2.1 制定统一明确的竞赛规则 | 第34页 |
4.2.2 确定花样动作命名准则和难度系数标准 | 第34页 |
4.2.3 加强对传统空竹制作的传承的扶持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附录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