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我国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15-17页 |
·水泥工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第15页 |
·水泥工业引发的资源、能源及环境问题 | 第15-16页 |
·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16-17页 |
·工业废渣在水泥生产中的利用现状 | 第17-20页 |
·水泥工业用工业废渣的基本情况 | 第17-18页 |
·工业废渣作为原料生产水泥熟料 | 第18-19页 |
·工业废渣作为辅助性胶凝材料生产水泥 | 第19-20页 |
·工业废渣作为水泥的缓凝剂 | 第20页 |
·改善复合水泥性能的常用方法及其尚存问题 | 第20-23页 |
·超细粉磨 | 第20-21页 |
·机械力活化 | 第21页 |
·化学激发 | 第21-22页 |
·高温重构 | 第22-23页 |
·工业废渣生产复合水泥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内容及意义 | 第25-29页 |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水泥熟料与辅助性胶凝材料粒度区间与组成、性能的关系 | 第29-61页 |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29-32页 |
·原材料 | 第29-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硅酸盐水泥粒度区间与组成、性能的关系 | 第32-38页 |
·颗粒分布及形貌 | 第32-33页 |
·化学组成与矿物组成 | 第33-34页 |
·标准稠度需水量 | 第34-35页 |
·水化性能 | 第35-37页 |
·胶砂强度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页 |
·矿渣粒度区间与组成、性能的关系 | 第38-43页 |
·颗粒分布及形貌 | 第38-39页 |
·化学组成 | 第39-40页 |
·标准稠度需水量 | 第40页 |
·水化性能 | 第40-42页 |
·活性指数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页 |
·粉煤灰粒度区间与组成、性能的关系 | 第43-49页 |
·颗粒分布及形貌 | 第44-45页 |
·化学组成与矿物组成 | 第45-46页 |
·标准稠度需水量 | 第46页 |
·水化性能 | 第46-48页 |
·活性指数 | 第48-49页 |
·讨论 | 第49页 |
·钢渣粒度区间与组成、性能的关系 | 第49-59页 |
·颗粒分布及形貌 | 第50-51页 |
·化学组成与矿物组成 | 第51-52页 |
·标准稠度需水量及安定性 | 第52-53页 |
·水化性能 | 第53-55页 |
·活性指数 | 第55页 |
·钢渣的高效利用 | 第55-58页 |
·讨论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三章 水泥熟料与辅助性胶凝材料的优化匹配原则 | 第61-106页 |
·水泥熟料与辅助性胶凝材料初始浆体结构的优化匹配 | 第61-82页 |
·水泥基材料(粉体)常用颗粒级配模型 | 第62-69页 |
·“区间窄分布,整体宽分布”颗粒级配模型 | 第69-70页 |
·“区间窄分布,整体宽分布”模型的修正 | 第70-77页 |
·“区间窄分布,整体宽分布”模型的验证 | 第77-82页 |
·水泥熟料与辅助性胶凝材料水化性能的优化匹配 | 第82-104页 |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82-83页 |
·水泥熟料与辅助性胶凝材料的需水量 | 第83-84页 |
·水泥熟料与辅助性胶凝材料的水化程度 | 第84-86页 |
·水泥熟料与辅助性胶凝材料的胶凝能力 | 第86-88页 |
·水泥熟料与辅助性胶凝材料的水化动力学过程 | 第88-97页 |
·水泥熟料与辅助性胶凝材料的强度贡献 | 第97-102页 |
·水泥熟料与辅助性胶凝材料的优化匹配原则 | 第102-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四章 低熟料用量、高性能复合水泥的制备及浆体结构的研究 | 第106-141页 |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106-108页 |
·原材料 | 第106页 |
·试验方法 | 第106-108页 |
·五区间复合水泥的性能 | 第108-113页 |
·五区间复合水泥的制备 | 第108-109页 |
·五区间复合水泥浆体的堆积密度 | 第109-110页 |
·五区间复合水泥的水化性能 | 第110-113页 |
·五区间复合水泥的砂浆强度 | 第113页 |
·三区间复合水泥的性能 | 第113-119页 |
·“区间窄分布,整体宽分布”模型的简化 | 第113-114页 |
·三区间复合水泥的制备 | 第114-115页 |
·三区间复合水泥的颗粒分布 | 第115-116页 |
·三区间复合水泥浆体的堆积密度 | 第116页 |
·三区间复合水泥的水化性能 | 第116-118页 |
·三区间复合水泥的砂浆强度 | 第118-119页 |
·预处理粉煤灰对复合水泥性能的影响 | 第119-125页 |
·粉煤灰的预处理过程 | 第119-122页 |
·掺预处理粉煤灰复合水泥的性能 | 第122-125页 |
·低熟料用量、高性能复合水泥的模拟工业化生产 | 第125-128页 |
·复合水泥的制备 | 第126页 |
·复合水泥的颗粒级配 | 第126-127页 |
·复合水泥的堆积密度 | 第127页 |
·复合水泥的胶砂强度 | 第127-128页 |
·复合水泥浆体结构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 第128-140页 |
·复合水泥新拌浆体的性能 | 第128-132页 |
·复合水泥硬化浆体组成与结构 | 第132-138页 |
·复合水泥硬化浆体结构演变过程 | 第138-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五章 低熟料用量、高性能复合水泥浆体的体积变形特征 | 第141-158页 |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141-147页 |
·原材料 | 第141页 |
·试验方法 | 第141-147页 |
·复合水泥浆体的体积稳定性 | 第147-150页 |
·复合水泥浆体的化学收缩 | 第147-148页 |
·复合水泥浆体的自收缩 | 第148页 |
·复合水泥浆体的干燥收缩 | 第148-149页 |
·复合水泥浆体的约束开裂 | 第149-150页 |
·复合水泥浆体体积变形的影响因素 | 第150-154页 |
·胶凝材料种类与胶凝材料浆体化学收缩的关系 | 第150-151页 |
·水化程度与胶凝材料浆体化学收缩的关系 | 第151-152页 |
·水化产物组成、形貌与胶凝材料浆体化学收缩的关系 | 第152-153页 |
·孔分布与水泥浆体体积变形的关系 | 第153-154页 |
·低熟料用量、高性能复合水泥的耐久性 | 第154-156页 |
·低熟料用量、高性能复合水泥体积稳定性改善机理 | 第156页 |
·本章小结 | 第156-158页 |
结论 | 第158-162页 |
1. 研究成果 | 第158-160页 |
2. 创新点 | 第160-161页 |
3. 展望 | 第161-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9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98-202页 |
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98-200页 |
二、申请专利情况 | 第200页 |
三、获奖情况 | 第200-201页 |
四、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201-202页 |
致谢 | 第202-204页 |
附件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