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长双歧杆菌和短双歧杆菌的耐酸机制研究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61页
    1.1 概述第18-21页
        1.1.1 益生菌概念第18-19页
        1.1.2 益生菌的益生功能第19-20页
        1.1.3 益生菌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第20-21页
    1.2 双歧杆菌概述第21-23页
        1.2.1 双歧杆菌特性第21页
        1.2.2 双歧杆菌生理功能及其应用第21-22页
        1.2.3 双歧杆菌在工业开发和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第22-23页
    1.3 乳酸菌抵抗酸性环境的机制第23-27页
        1.3.1 F1Fo-ATP酶第23页
        1.3.2 一些氨基酸第23-25页
        1.3.3 苹果酸-乳酸发酵第25页
        1.3.4 脲酶第25页
        1.3.5 细胞外被第25-26页
        1.3.6 蛋白质的修复第26页
        1.3.7 DNA的修复第26-27页
        1.3.8 其它第27页
    1.4 双歧杆菌耐酸性和耐酸机制研究进展第27-28页
    1.5 提高双歧杆菌耐酸性的策略第28-30页
        1.5.1 胁迫适应和交叉保护第29页
        1.5.2 筛选具有遗传稳定性耐酸表型的菌株第29-30页
    1.6 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生物学技术第30-43页
        1.6.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第30页
        1.6.2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30-32页
        1.6.3 气相色谱技术第32-33页
        1.6.4 转录组测序技术第33-42页
        1.6.5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第42-43页
        1.6.6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LC-MS/MS)联用技术第43页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第43-45页
        1.7.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43-44页
        1.7.2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拟达到的研究目的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61页
第二章 双歧杆菌耐酸菌株筛选与遗传稳定性分析第61-80页
    2.1 前言第61-62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62-68页
        2.2.1 实验菌株第62页
        2.2.2 培养条件第62页
        2.2.3 主要试剂第62-63页
        2.2.4 主要仪器第63-64页
        2.2.5 双歧杆菌耐酸能力评价pH值选择第64页
        2.2.6 双歧杆菌耐酸能力评价第64-65页
        2.2.7 双歧杆菌耐酸菌株筛选第65-66页
        2.2.8 基因组DNA提取第66页
        2.2.9 双歧杆菌特异引物PCR扩增 16S rRNA基因第66-67页
        2.2.10 PCR扩增产物测序及序列比对分析第67-68页
        2.2.11 耐酸菌株耐酸表型遗传稳定性分析第68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68-75页
        2.3.1 双歧杆菌耐酸性评价pH选择第68-69页
        2.3.2 耐酸菌株筛选第69-71页
        2.3.3 基因组DNA提取第71页
        2.3.4 双歧杆菌 16S rRNA基因片段PCR扩增以及测序比对第71-72页
        2.3.5 耐酸菌株耐酸表型遗传稳定性分析第72-75页
    2.4 讨论第75-76页
    本章小结第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第三章 细胞膜脂肪酸及细胞膜流动性在双歧杆菌耐酸性中的作用第80-107页
    3.1 前言第80-81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81-88页
        3.2.1 实验菌株第81页
        3.2.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第81-82页
        3.2.3 主要试剂第82页
        3.2.4 主要仪器第82页
        3.2.5 在以有无吐温80的MRSC液体培养基培养时耐酸性评价第82-83页
        3.2.6 脂肪酸提取第83-84页
        3.2.7 脂肪酸甲酯分析第84页
        3.2.8 细胞膜流动性测定第84-85页
        3.2.9 细菌RNA提取第85-86页
        3.2.10 反转录合成cDNA第86-87页
        3.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87-88页
        3.2.12 cfa基因表达检测第88页
        3.2.13 统计学分析第88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88-98页
        3.3.1 耐酸菌株相对其原始菌株的耐酸性增加倍数第88-91页
        3.3.2 脂肪酸组成第91-94页
        3.3.3 细胞膜流动性第94-96页
        3.3.4 细菌RNA提取第96-97页
        3.3.5 cfa基因表达水平分析第97-98页
    3.4 讨论第98-100页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7页
第四章 综合RNA-seq和生理学手段解析短双歧杆菌的耐酸机制第107-144页
    4.1 前言第107-108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108-120页
        4.2.1 实验菌株第108页
        4.2.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第108-109页
        4.2.3 主要试剂第109页
        4.2.4 主要仪器第109页
        4.2.5 RNA提取和质量检测第109-110页
        4.2.6 RNA-seq测序第110-111页
        4.2.7 RNA-seq测序数据分析第111-112页
        4.2.8 实时荧光定量(qRT-PCR)第112-114页
        4.2.9 生长曲线测定第114-115页
        4.2.10 H~+-ATPase活性测定第115-118页
        4.2.11 胞外多糖(EPS)提取第118页
        4.2.12 胞外多糖(EPS)含量测定第118-120页
        4.2.13 统计学分析第120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120-132页
        4.3.1 生长曲线测定第120-121页
        4.3.2 RNA-seq测序数据分析与验证第121-124页
        4.3.3 与碳水化合物转运、代谢及能量产生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第124-127页
        4.3.4 H~+-ATPase活性测定结果第127-128页
        4.3.5 与细胞外被组分(肽聚糖、胞外多糖)合成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第128-129页
        4.3.6 胞外多糖(EPS)含量测定第129-130页
        4.3.7 与氨基酸转运及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第130-132页
        4.3.8 耐酸菌株和其原始菌株其它差异表达基因第132页
    4.4 讨论第132-137页
        4.4.1 与碳水化合物转运、代谢、能量产生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及H~+-ATPase活性差异第134-135页
        4.4.2 与细胞外被组分(肽聚糖和胞外多糖EPS)合成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第135-136页
        4.4.3 与谷氨酸、谷氨酰胺转运和合成以及组氨酸合成相关的差异达基因第136-137页
    本章小结第137-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4页
第五章 耐酸菌株和原始菌株细胞膜相关蛋白初步分析第144-161页
    5.1 前言第144-145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45-151页
        5.2.1 实验菌株第145页
        5.2.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第145页
        5.2.3 主要试剂第145-147页
        5.2.4 主要仪器第147页
        5.2.5 膜相关蛋白分离第147-148页
        5.2.6 蛋白质浓度测定第148页
        5.2.7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第148-150页
        5.2.8 耐酸菌株和原始菌株间差异膜相关蛋白鉴定第150-151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151-153页
        5.3.1 两株耐酸菌株和其相应的原始菌株膜相关蛋白SDS-PAGE图谱第151-152页
        5.3.2 差异膜相关蛋白鉴定第152-153页
    5.4 讨论第153-156页
    本章小结第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1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161-165页
    6.1 主要结论第161-164页
    6.2 研究展望第164-165页
论文的创新性第165-166页
附录1 缩写词列表第166-168页
附表第168-182页
致谢第182-18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第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卡马西平PPK模型预测能力的评价与临床应用研究
下一篇:中国眼科门诊干眼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干眼诊断问卷临床使用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