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引言 | 第10-13页 |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10-11页 |
1. 中学数学教学与变式教学 | 第10页 |
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 第10-11页 |
3. 中学课堂教学及立体几何学习现状 | 第11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3.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一)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 “变式”概念辨析 | 第13页 |
2. 数学变式 | 第13-14页 |
3. 图形变式的界定 | 第14-15页 |
(二) 几何课程图形变式教学影响因素研究的相关进展 | 第15-17页 |
1. 几何学习中困难成因的研究 | 第15-16页 |
2. 几何学习困难的对策 | 第16-17页 |
3. 几何教学中采用图形变式的研究 | 第17页 |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1. 范希尔(Van Hiele)的几何思维发展层次 | 第17-18页 |
2. 变异理论和变式教学 | 第18-19页 |
3. 波利亚的变式观点 | 第19页 |
4. 有意义的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5. 最近发展区和“脚手架”理论 | 第20-21页 |
三、图形变式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1-33页 |
(一) 初步分析图形变式教学的影响因素 | 第21-24页 |
1. 教师因素 | 第21-23页 |
2. 学生因素 | 第23页 |
3. 教辅因素 | 第23-24页 |
4. 环境因素 | 第24页 |
(二) 图形变式教学的实施影响因素及其程度的调查研究 | 第24-28页 |
1. 调查目的 | 第24页 |
2. 调查对象 | 第24-25页 |
3. 问卷内容及设计方法 | 第25页 |
4. 问卷的实施及分析 | 第25-28页 |
(三) 图形变式教学影响因素的访谈研究 | 第28-30页 |
1. 访谈目的及思路 | 第28页 |
2. 访谈实录 | 第28-30页 |
3. 访谈结果 | 第30页 |
(四) 影响因素及程度研究结论 | 第30-33页 |
1. 强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2. 中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页 |
3. 弱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四、图形变式教学的研究 | 第33-44页 |
(一) 图形变式教学的基本思想 | 第33页 |
(二) 图形变式教学的教学原则 | 第33-35页 |
1. 学生主体性原则 | 第33-34页 |
2. 循序渐进原则 | 第34页 |
3. 发展学生能力原则 | 第34页 |
4. 知识过程性原则 | 第34页 |
5. 注重几何原型原则 | 第34-35页 |
6. 启发思维原则 | 第35页 |
(三) 图形变式教学的方法模式 | 第35-38页 |
1. 认识图形 | 第36-37页 |
2. 确定基本图形 | 第37页 |
3. 设计变式图形 | 第37-38页 |
4. 识别基本图形 | 第38页 |
5. 整合图式 | 第38页 |
(四) 图形变式教学的应用研究 | 第38-42页 |
1. 图形变式课堂教学案例——正方体的截面形状 | 第38-41页 |
2. 图形变式解题案例——切割线图 | 第41-42页 |
(五) 图形变式教学的作用 | 第42-44页 |
1. 有助于学生几何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发展 | 第42-43页 |
2. 有助于激发几何学习兴趣和动机 | 第43页 |
3. 有助于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 第43-44页 |
五、图形变式教学的实验研究 | 第44-53页 |
(一) 实验目的 | 第44页 |
(二) 基本假设 | 第44页 |
(三) 实验设计 | 第44-46页 |
1. 实验对象的选择 | 第44页 |
2. 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 第44页 |
3. 变量的控制 | 第44-45页 |
4. 实验的实施过程 | 第45-46页 |
(四)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51页 |
1. 图形变式教学对班级总体成绩的影响分析 | 第46-47页 |
2. 图形变式教学对高分组成绩的影响分析 | 第47-48页 |
3. 图形变式教学对中间组成绩的影响分析 | 第48-50页 |
4. 图形变式教学对低分组成绩的影响分析 | 第50-51页 |
(五)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1页 |
(六) 教学实验反思 | 第51-53页 |
六、总结、反思和建议 | 第53-56页 |
(一) 研究的总结 | 第53-54页 |
(二) 教学建议 | 第54-55页 |
(三) 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59-61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61-62页 |
附录3 前测试卷 | 第62-66页 |
附录4 后测试卷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