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基坑工程的特点及分类 | 第10-12页 |
1.2 基坑工程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土压力 | 第12-13页 |
1.2.2 土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分析 | 第13-14页 |
1.2.3 基坑开挖与支护的数值模拟 | 第14-15页 |
1.3 基坑工程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所采用的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4.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土与结构间接触面的非线性弹性-理想塑性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19-42页 |
2.1 岩土工程中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2.1.1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2.1.2 几种典型的接触面计算模型及本构模型简介 | 第21-25页 |
2.2 接触面的非线性弹性-理想塑性模型 | 第25-29页 |
2.2.1 基本思想 | 第25-26页 |
2.2.2 NEPP模型的弹塑性矩阵 | 第26-28页 |
2.2.3 应力返回的修正方法 | 第28-29页 |
2.3 接触带单元刚度矩阵推导 | 第29-31页 |
2.4 接触带单元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方法 | 第31-33页 |
2.4.1 接触带单元厚度的确定 | 第31-32页 |
2.4.2 非线性迭代方法 | 第32-33页 |
2.5 接触带单元模型的验证 | 第33-41页 |
2.5.1 算例概况 | 第33-34页 |
2.5.2 滑动后的变形与应力分析 | 第34页 |
2.5.3 滑动前的变形与应力分析 | 第34-41页 |
2.6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土工双重非线性问题分析 | 第42-66页 |
3.1 土的变形特性及本构模型 | 第42-48页 |
3.1.1 土的变形特性 | 第42-43页 |
3.1.2 土的本构模型 | 第43-48页 |
3.2 土工双重非线性问题 | 第48页 |
3.3 MCDP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48-53页 |
3.3.1 MCDP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48-49页 |
3.3.2 MCDP模型的弹塑性系数矩阵 | 第49-50页 |
3.3.3 应力修正方法 | 第50-51页 |
3.3.4 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方法 | 第51-53页 |
3.4 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的验证 | 第53-60页 |
3.4.1 算例 | 第53页 |
3.4.2 验证方法 | 第53-54页 |
3.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4-60页 |
3.5 土工双重非线性问题算例分析 | 第60-65页 |
3.5.1 算例 | 第60-61页 |
3.5.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1-65页 |
3.6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深基坑开挖与支护的弹塑性数值模拟 | 第66-90页 |
4.1 施工力学问题 | 第66-70页 |
4.1.1 施工力学的概念 | 第66-67页 |
4.1.2 深基坑工程中的变体系力学效应 | 第67-70页 |
4.2 深基坑土钉支护技术 | 第70-72页 |
4.2.1 土钉支护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70-72页 |
4.2.2 土钉支护技术的特点 | 第72页 |
4.3 考虑开挖过程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72-74页 |
4.4 深基坑地下连续墙支护数值分析 | 第74-85页 |
4.4.1 工程概况 | 第74-82页 |
4.4.2 基坑变形分析 | 第82-83页 |
4.4.3 基坑应力分析 | 第83页 |
4.4.4 地面侧移和沉降分析 | 第83页 |
4.4.5 墙体位移分析 | 第83页 |
4.4.6 墙土相互作用分析 | 第83-84页 |
4.4.7 墙体内力分析 | 第84-85页 |
4.4.8 墙弹性模量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第85页 |
4.5 深基坑土钉支护数值分析 | 第85-89页 |
4.5.1 工程概况 | 第85-86页 |
4.5.2 开挖过程中的土钉内力分析 | 第86-89页 |
4.6 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强度折减有限元法及其应用 | 第90-118页 |
5.1 概述 | 第90-91页 |
5.2 极限平衡条分法 | 第91-96页 |
5.2.1 极限平衡条分法中安全系数的定义 | 第91-92页 |
5.2.2 国内外极限平衡条分法研究状况 | 第92-94页 |
5.2.3 极限平衡条分法和过渡方法的不足 | 第94-96页 |
5.3 强度折减弹塑性有限元法 | 第96-104页 |
5.3.1 强度折减技术 | 第96-98页 |
5.3.2 强度折减有限元法 | 第98-104页 |
5.4 算例分析 | 第104-116页 |
5.4.1 天然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104-109页 |
5.4.2 无支护开挖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109-113页 |
5.4.3 支护开挖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113-116页 |
5.4.4 影响安全系数的其他因素 | 第116页 |
5.5 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六章 有限元前后处理技术及其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118-134页 |
6.1 引言 | 第118-119页 |
6.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第119-124页 |
6.2.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基本概念 | 第119-120页 |
6.2.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实施 | 第120-123页 |
6.2.3 单元节点类定义及使用 | 第123-124页 |
6.2.4 数组、矩阵与二级指针 | 第124页 |
6.3 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可视化后处理 | 第124-129页 |
6.3.1 云图和等值线 | 第124-125页 |
6.3.2 双扫描线法 | 第125-128页 |
6.3.3 单元物理量的面积等效 | 第128-129页 |
6.4 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实时显示技术 | 第129页 |
6.5 实时显示技术在通过塑性开展区判断边坡稳定性中的应用 | 第129-132页 |
6.6 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6页 |
7.1 结论 | 第134-135页 |
7.2 展望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完成与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45-14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