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1 观赏植物杂种优势表现 | 第10-11页 |
1.2 观赏植物杂种优势利用 | 第11页 |
1.3 植物杂种优势机理 | 第11-14页 |
1.3.1 显性假说 | 第12-13页 |
1.3.2 超显性假说 | 第13页 |
1.3.3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上位性互作 | 第13-14页 |
1.4 植物杂种优势预测方法 | 第14-19页 |
1.4.1 利用遗传学方法预测杂种优势 | 第14-18页 |
1.4.2 生理生化方法 | 第18-19页 |
1.5 三色堇杂种优势 | 第19-20页 |
1.6 目的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大花三色堇优良自交系遗传差异分析 | 第22-34页 |
2.1 材料 | 第22-23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2-23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2.2 方法 | 第23-24页 |
2.2.1 表型性状调查 | 第23页 |
2.2.2 DNA标记 | 第23-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2.3.1 自交系表型的遗传差异 | 第24-27页 |
2.3.2 基于RSAP和SRAP的基因型遗传差异 | 第27-32页 |
2.4 讨论 | 第32-34页 |
2.4.1 遗传差异与材料来源地及其背景之间的关系 | 第32页 |
2.4.2 表型遗传差异与基于DNA标记遗传差异的关系,2个DNA标记揭示的遗传差异之间的关系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大花三色堇配合力分析 | 第34-48页 |
3.1 材料 | 第34页 |
3.2 方法 | 第34-3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5页 |
3.3.1 各性状方差分析和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5-36页 |
3.3.2 各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36-39页 |
3.3.3 各性状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39-44页 |
3.3.4 配合力遗传参数估计 | 第44-45页 |
3.4 讨论 | 第45-48页 |
3.4.1 配合力分析 | 第45页 |
3.4.2 遗传力分析 | 第45-48页 |
第四章 大花三色堇杂种优势分析 | 第48-60页 |
4.1 材料 | 第48页 |
4.2 方法 | 第4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8页 |
4.3.1 各性状杂种优势及其相关性 | 第48-55页 |
4.3.2 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 | 第55-58页 |
4.3.3 杂种优势与配合力之间的关系 | 第58页 |
4.4 讨论 | 第58-60页 |
4.4.1 杂种优势 | 第58页 |
4.4.2 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 | 第58-59页 |
4.4.3 杂种优势与配合力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大花三色堇F1代耐热性和耐寒性评价 | 第60-78页 |
5.1 材料 | 第60页 |
5.2 方法 | 第60-63页 |
5.2.1 材料处理 | 第60-61页 |
5.2.2 大花三色堇抗性等级评价 | 第61-62页 |
5.2.3 生理指标测定 | 第62页 |
5.2.4 数据处理 | 第62-6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3-76页 |
5.3.1 大花三色堇耐热性 | 第63-71页 |
5.3.2 大花三色堇耐寒性 | 第71-76页 |
5.4 讨论 | 第76-78页 |
全文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