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3-15页 |
一、“问”为主线:“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 第13页 |
二、“导学”为目标:变“喂”为“觅”的教学观 | 第13-14页 |
三、学科为背景:基础性与发展性兼顾 | 第14页 |
四、现实为依据:前人经验与自身困惑并存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5-16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16-27页 |
一、关于“问题”和“导学”核心概念的研究 | 第17-21页 |
二、关于“以问导学”概念的研究 | 第21-23页 |
三、关于“以问导学”在数学教学中的研究 | 第23-24页 |
四、关于“以问导学”在小学数学新授课中的研究 | 第24-26页 |
五、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 第26-27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一、文献法 | 第27-28页 |
二、访谈法 | 第28页 |
三、观察法 | 第28-29页 |
第二章“以问导学”理论基础 | 第29-33页 |
第一节“以问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解读 | 第29页 |
第二节“以问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29-31页 |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以问导学”教学模式的启示 | 第29-30页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以问导学”教学模式的启示 | 第30-31页 |
第三节“以问导学”教学模式实施步骤重构 | 第31-33页 |
一、三大阶段:课前导学、课中导学和课后导学 | 第31页 |
二、五个环节:“设问—导学”“提问—导学”“引问—导学”“释问—导学”和“评问—导学” | 第31-33页 |
第三章“以问导学”视野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状况的调查设计 | 第33-37页 |
第一节 新授课课前设问环节状况的调查设计 | 第33-34页 |
一、调查目的、方法和对象 | 第33-34页 |
二、调查工具的编制 | 第34页 |
第二节 新授课课中提问、引问和释问状况的调查设计 | 第34-35页 |
一、调查目的、方法和对象 | 第34-35页 |
二、调查工具的编制 | 第35页 |
第三节 新授课课后评问环节状况的调查设计 | 第35-37页 |
一、调查目的、方法和对象 | 第35-36页 |
二、调查工具的编制 | 第36-37页 |
第四章“以问导学”视野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37-55页 |
第一节“以问导学”视野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37-50页 |
一、“导”的死板:新授课课前设问模式化 | 第37-40页 |
二、“导”的片面:新授课课中提问形式化 | 第40-44页 |
三、“导”的低效:新授课课中引问肤浅化 | 第44-46页 |
四、“导”的缺失:新授课课中释问结果化 | 第46-48页 |
五、“导”的盲目:新授课课后评问平面化 | 第48-50页 |
第二节“以问导学”视野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0-55页 |
一、教师对“以问导学”教学模式认识不够 | 第50-52页 |
二、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人”关注不够 | 第52-53页 |
三、教师对问题的导学价值研究不深 | 第53-54页 |
四、教师对“问”“导”“学”三者关系反思不深 | 第54-55页 |
第五章“以问导学”视野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的改善 | 第55-67页 |
第一节 新授课课前优化设问 | 第55-60页 |
一、收集和整理学生的“问题集” | 第55-56页 |
二、归纳和整合新授课中知识点内容与学生诉求 | 第56-57页 |
三、组织和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核心“问题组” | 第57-60页 |
第二节 新授课课中合理提问、引问、释问 | 第60-65页 |
一、把握导入兴趣点,以旧知为基点,从新旧知连接点追问启思 | 第60-61页 |
二、抓住教学重难点,以“问题组”为载体,从学生认知冲突处发问诱思 | 第61-62页 |
三、关注课堂全过程,以新知为主线,从学生课堂生成处捕捉引思 | 第62-63页 |
四、重视释疑深刻性,以问题解决过程为中心,从学生问题障碍点剖析导思 | 第63-65页 |
第三节 新授课课后灵活评问 | 第65-67页 |
一、及时反思预设问题在课堂上的导学效果 | 第65页 |
二、有的放矢地整理分析学生课后作业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Ⅰ | 第71-72页 |
附录 Ⅱ | 第72-73页 |
附录 Ⅲ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74-75页 |
后记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