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三峡水库消落区概况及生态环境问题 | 第11-13页 |
1.1.2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概况及重金属污染问题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21页 |
1.3.1 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消落区生态护坡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第16-19页 |
1.3.3 土壤重金属铬污染研究概况 | 第19页 |
1.3.4 植物对重金属铬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 第19-20页 |
1.3.5 傅立叶红外光谱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1 三峡水库中、陡土坡消落区等高种植生态治理模型 | 第21页 |
1.4.2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部分豆科植物对重金属铬污染耐性机理研究 | 第21-22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22-23页 |
第2章 三峡水库中、陡土坡消落区生态治理模型设计方案 | 第23-37页 |
2.1 模型设计目的和基本思路 | 第23页 |
2.1.1 目的 | 第23页 |
2.1.2 基本思路 | 第23页 |
2.2 模型设计方案 | 第23-36页 |
2.2.1 整体结构设计方案 | 第23-25页 |
2.2.2 分体设计方案 | 第25-26页 |
2.2.3 开放型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制规格尺寸 | 第26-27页 |
2.2.4 开放型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设计及适用性能 | 第27-30页 |
2.2.5 开放型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流程 | 第30页 |
2.2.6 植物配置 | 第30-36页 |
2.3 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三峡水库中、陡土坡消落区生态治理模型实用效果分析 | 第37-44页 |
3.1 仿真模型制作及其植物配置效果 | 第37-38页 |
3.2 模型设计的拓展 | 第38-40页 |
3.2.1 模型材料的可替代性 | 第38-39页 |
3.2.2 模型结构的可灵活性 | 第39-40页 |
3.3 科学性与先进性 | 第40-41页 |
3.4 技术特点和优势 | 第41-42页 |
3.5 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 | 第42页 |
3.6 应用前景 | 第42-43页 |
3.7 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铬胁迫对黄豆生理特性的FTIR研究和铬积累特征 | 第44-5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4.1.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44页 |
4.1.3 铬亚细胞分布的测定 | 第44页 |
4.1.4 微波消解样品测定其重金属Cr~(6+)含量 | 第44-45页 |
4.1.5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4.2.1 不同浓度Cr~(6+)处理对黄豆幼苗的FTIR分析 | 第45-48页 |
4.2.2 铬在黄豆幼苗叶片内的亚细胞分布 | 第48-49页 |
4.2.3 Cr~(6+)胁迫对黄豆幼苗中重金属分布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 结论 | 第50-51页 |
第5章 铬胁迫对绿豆生理特性的FTIR研究和铬积累特征 | 第51-5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5.1.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51页 |
5.1.3 微波消解样品测定其重金属Cr~(6+)含量 | 第51页 |
5.1.4 数据分析 | 第51-5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5.2.1 不同浓度铬处理对绿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52-53页 |
5.2.2 不同浓度铬处理对绿豆幼苗的FTIR分析 | 第53-56页 |
5.2.3 Cr~(6+)胁迫对绿豆幼苗中重金属分布的影响 | 第56-57页 |
5.3 结论 | 第57-58页 |
第6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58-62页 |
6.1 结论 | 第58-60页 |
6.2 创新点 | 第60-61页 |
6.3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