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1 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与危害 | 第10-12页 |
1.1.1 二氧化硫气体的来源 | 第10页 |
1.1.2 二氧化硫气体的危害 | 第10-12页 |
1.2 冶炼烟气的特点 | 第12-14页 |
1.3 冶炼烟气脱硫的处理现状 | 第14-16页 |
1.3.1 湿法处理技术 | 第15页 |
1.3.2 干法脱硫技术 | 第15-16页 |
1.3.3 半干(半湿)法脱硫技术 | 第16页 |
1.4 无氧条件下催化还原脱硫 | 第16-19页 |
1.4.1 以H_2为还原剂无氧条件下SO_2的催化还原脱除 | 第16-17页 |
1.4.2 以CO为还原剂无氧条件下SO_2的催化还原脱除 | 第17-18页 |
1.4.3 以CH_2为还原剂无氧条件下SO_2的催化还原脱除 | 第18页 |
1.4.4 以氨为还原剂无氧条件下SO_2的催化还原脱除 | 第18-19页 |
1.4.5 以碳为还原剂无氧条件下SO_2的催化还原脱除 | 第19页 |
1.5 有氧条件下催化还原脱硫 | 第19页 |
1.6 不同气氛下CaSO_4的分解反应机理研究 | 第19-22页 |
1.6.1 在CO还原性气氛中CaSO_4还原 | 第19-21页 |
1.6.2 在CH_4还原性气氛中CaSO_4还原 | 第21页 |
1.6.3 在H_2还原性气氛中CaSO_4还原 | 第21-22页 |
1.7 化学链燃烧技术 | 第22-23页 |
1.8 课题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1.8.1 课题选题意义 | 第23-24页 |
1.8.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6-40页 |
2.1 实验装置及仪器 | 第26-27页 |
2.1.1 实验装置 | 第26-27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2 实验原料 | 第27页 |
2.3 脱硫剂表征 | 第27-28页 |
2.3.1 氮气物理吸附法 | 第27-28页 |
2.3.2 激光粒度分析 | 第28页 |
2.3.3 粉末X射线衍射(XRD) | 第28页 |
2.4 评价方法 | 第28页 |
2.5 热力学分析 | 第28-30页 |
2.6 实验过程 | 第30-35页 |
2.6.1 温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2.6.2 空速对脱硫剂脱硫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2.6.3 颗粒粒径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2页 |
2.6.4 循环次数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2.6.5 氧气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2.6.6 二氧化碳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2.7 脱硫剂分析 | 第35-38页 |
2.7.1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表征 | 第35-37页 |
2.7.2 脱硫剂粒度分析 | 第37-38页 |
2.7.3 XRD表征结果 | 第38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脱除SO_2的表观动力学研究 | 第40-46页 |
3.1 引言 | 第40-42页 |
3.2 动力学实验 | 第42-44页 |
3.3 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反应机理的计算 | 第46-58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理论计算 | 第47-50页 |
4.2.1 SO_2构型的优化计算 | 第47-49页 |
4.2.2 CaS构型的优化计算 | 第49-5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4.3.1 CaS和SO_2的反应机理 | 第51-52页 |
4.3.2 从各驻点的能量分析反应机理 | 第52-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页 |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