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6页 |
1.1 超疏水表面的发展历史 | 第8-9页 |
1.2 疏水表面生成机理—接触角三大理论 | 第9-13页 |
1.2.1 杨氏方程 | 第9-10页 |
1.2.2 Wenzel模型 | 第10-12页 |
1.2.3 Cassie-Baxter模型 | 第12-13页 |
1.3 超疏水表面的研究与应用 | 第13-20页 |
1.3.1 超疏水表面的应用 | 第13-14页 |
1.3.2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 | 第14-20页 |
1.4 超疏水表面研究的新进展 | 第20-23页 |
1.4.1 透明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20-21页 |
1.4.2 耐磨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21-22页 |
1.4.3 超双疏表面的制备 | 第22-23页 |
1.4.4 表面浸润性的控制 | 第23页 |
1.4.5 表面浸润性的可逆转换 | 第23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内容 | 第23-26页 |
1.5.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23-25页 |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复合膜层间剥离法制备超疏水塑料薄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第26-50页 |
引言 | 第26页 |
2.1 实验主要材料和仪器 | 第26-27页 |
2.2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实验配方及工艺的具体优化 | 第27-30页 |
2.2.1 不同支化度聚乙烯与聚丙烯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2 不同组分比PP/PE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3 不同层压温度下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29页 |
2.2.4 不同层压时间下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5 不同冷却方式下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30页 |
2.2.6 不同剥离温度下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30页 |
2.3 表征方法 | 第30-31页 |
2.3.1 表观接触角及动态滚动角测量 | 第30页 |
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 第30-31页 |
2.3.3 防水、防污性能测试 | 第31页 |
2.3.4 剥离实验 | 第3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1-48页 |
2.4.1 不同支化度聚乙烯与聚丙烯层压复合剥离表面超疏水性能研究 | 第31-34页 |
2.4.2 PP/PE不同组分比对层压复合剥离表面超疏水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34-38页 |
2.4.3 不同层压温度对层压复合剥离表面超疏水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38-41页 |
2.4.4 不同层压时间对层压复合剥离表面超疏水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41-42页 |
2.4.5 不同冷却方式对层压复合剥离表面超疏水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42-45页 |
2.4.6 同剥离温度对层压复合剥离表面超疏水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45-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层间剥离法制备超疏水表面的结构优化及性能研究 | 第50-66页 |
引言 | 第50页 |
3.1 实验主要材料和仪器 | 第50-51页 |
3.2 功能化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实验配方及工艺的具体优化 | 第51-54页 |
3.2.1 不同组分UHMWPE/PP下高耐磨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51-52页 |
3.2.2 不同组分SiO_2/HDPE/PP高耐磨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52-53页 |
3.2.3 双超疏表面的制备 | 第53-54页 |
3.3 材料性能的表征 | 第54-55页 |
3.3.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 第54页 |
3.3.2 表观接触角及动态滚动角测量 | 第54页 |
3.3.3 摩擦性能试验 | 第54-55页 |
3.3.4 剥离实验 | 第55页 |
3.3.5 双超疏性能测试 | 第5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5-64页 |
3.4.1 不同组分UHMWPE/PP层压复合剥离高耐磨超疏水表面的研究 | 第55-60页 |
3.4.2 不同组分SiO_2/HDPE/PP层压复合剥离高耐磨超疏水表面的研究 | 第60-62页 |
3.4.3 双超疏表面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62-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论文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