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外交、国际关系论文--中国外交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中国共产党科技外交思想研究(2000-2015)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绪论第12-22页
    (一)研究背景第12-13页
    (二)研究意义第13-14页
        1、理论意义第13-14页
        2、现实意义第14页
    (三)研究综述第14-20页
    (四)研究方法第20页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0-21页
    (六)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21-22页
一、科技外交的概念及运转机理第22-32页
    (一) 科技外交思想概念界定和机理探析第22-27页
        1、外交、外交思想第22-24页
            (1)外交第22-23页
            (2)外交思想第23-24页
        3、科技外交第24-27页
            (1)科技外交的定义第24-25页
            (2)科技外交的形式第25-26页
            (3)科技外交的目的第26-27页
    (二) 科技外交的运转机理第27-32页
        1、科技外交发展的背景第27-28页
            (1)科技重要性的提升第27页
            (2)信息革命推进多轨外交的发展第27-28页
            (3)全球化的必然选择第28页
        2、科技外交对国际格局的深刻影响是其作用基础第28-30页
            (1) 科技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第29页
            (2) 科技推动着国际格局的变化第29-30页
        3、科技外交的特质第30-32页
            (1)科技外交软实力和硬实力皆具的兼容性第30页
            (2)科技外交体现科技与外交之间的双向互动性第30-31页
            (3)科技外交冲突与合作并重的内容二元化第31-32页
二、中国共产党科技外交思想产生的现实依据第32-38页
    (一)国际局势第32-35页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前进,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第32-33页
        2、全球性议题增多,国际化科技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第33-34页
        3、中国面临“中国威胁论”挑战第34-35页
    (二) 国内背景第35-38页
        1、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第35-36页
        2、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中国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第36-38页
三、中国共产党科技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第38-46页
    (一) 中国共产党科技外交思想主要内容第38-41页
        1、江泽民时期: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创新为主第38-39页
        2、胡锦涛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世界第39-40页
            (1)提出构建“创新型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第39-40页
            (2)建构和谐世界,以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大国为定位第40页
        3、习近平时期:以科技强国为基准,实现“中国梦”第40-41页
    (二) 中国科技外交思想的特点第41-46页
        1、原则性:维护国家利益是首要第41-42页
        2、时代性:独立自主与科技合作相结合第42-43页
        3、创新性:以创新为科技发展动力第43页
        4、实用性:推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第43-44页
        5、战略性:以科技创新为国家核心支撑第44-45页
        6、世界性:构建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第45-46页
四、中国共产党科技外交思想的当代价值第46-58页
    (一)理论价值第46-48页
        1、丰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外交理念第46-47页
        2、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外交思想第47-48页
    (二) 实践价值第48-58页
        1、提升了中国的科技实力第48-50页
            (1)加强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第48-49页
            (2)深化中国科技的国际参与度第49-50页
        2、构建了多边科技外交关系第50-54页
            (1)建构互利共赢的世界性大国科技外交关系第50-51页
            (2)高铁外交是推动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外交关系的重要实践第51-53页
            (3)“一带一路”建设营造亲诚惠容周边科技外交关系第53-54页
        3、丰富了中国的国际科技形象第54-58页
            (1)科技交往打破“中国威胁论”第55-56页
            (2)转变中国科技在国际社会中的定位第56-58页
结语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致谢第63-6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QAR数据的GPS误差模型研究
下一篇:定州市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