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3页 |
1.1 引言 | 第19页 |
1.2 钠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9-22页 |
1.3 钠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指标 | 第22-23页 |
1.4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23-25页 |
1.4.1 碳基材料 | 第23页 |
1.4.2 金属氧(硫、硒)化物 | 第23-24页 |
1.4.3 金属间化合物 | 第24-25页 |
1.5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25-31页 |
1.5.1 过渡金属氧化物Na_xMO_2 | 第25-26页 |
1.5.2 聚阴离子化合物 | 第26-29页 |
1.5.3 普鲁士蓝类似物 | 第29-30页 |
1.5.4 有机化合物 | 第30-31页 |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31-33页 |
1.6.1 研究的意义 | 第31页 |
1.6.2 研究的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实验 | 第33-41页 |
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3-34页 |
2.2 主要实验设备 | 第34页 |
2.3 主要表征仪器 | 第34-35页 |
2.4 电极的制备及电池的组装 | 第35-38页 |
2.4.1 电池工作电极片的制备 | 第35-36页 |
2.4.2 隔膜的制备 | 第36页 |
2.4.3 参比电极片的制备 | 第36页 |
2.4.4 电解液的配置 | 第36-37页 |
2.4.5 钠离子电池的组装 | 第37-38页 |
2.5 材料的物理性能检测分析 | 第38-39页 |
2.6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 | 第39-41页 |
2.6.1 电化学交流阻抗分析 | 第39页 |
2.6.2 循环伏安(CV)分析 | 第39页 |
2.6.3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碳包覆NaV_6O_(15)正极材料的合成及改性研究 | 第41-57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电极材料的合成 | 第42页 |
3.2.1 NaV_6O_(15)电极材料的制备 | 第42页 |
3.2.2 NaV_6O_(15)/C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 | 第42页 |
3.3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含量的影响 | 第42-51页 |
3.3.1 NaV_6O_(15)电极材料的XRD及晶体结构分析 | 第43-44页 |
3.3.2 NaV_6O_(15)电极材料的水热形貌分析 | 第44-46页 |
3.3.3 NaV_6O_(15)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 | 第46-49页 |
3.3.4 NaV_6O_(15)电极材料的交流阻抗(EIS)测试 | 第49-51页 |
3.4 碳含量对NaV_6O_(15)/C复合材料的影响 | 第51-56页 |
3.4.1 NaV_6O_(15)/C复合材料的结构分析 | 第51-52页 |
3.4.2 NaV_6O_(15)/C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 | 第52-54页 |
3.4.3 NaV_6O_(15)/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4-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FeFe(CN)_6正极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 | 第57-77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溶液共沉淀法合成FeFe(CN)_6正极材料 | 第57-61页 |
4.2.1 FeFe(CN)_6 的XRD及SEM分析 | 第58-59页 |
4.2.2 FeFe(CN)_6 的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 | 第59-61页 |
4.3 单一源沉淀法合成FeFe(CN)_6纳米立方块 | 第61-70页 |
4.3.1 FeFe(CN)_6 的结构分析 | 第62-63页 |
4.3.2 FeFe(CN)_6 的形貌、结构及元素分析 | 第63-65页 |
4.3.3 FeFe(CN)_6 的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 | 第65-67页 |
4.3.4 FeFe(CN)_6 的充放电机制分析 | 第67-70页 |
4.4 Na+ 浓度对FeFe(CN)_6的影响 | 第70-76页 |
4.4.1 NaxFeFe(CN)_6 的SEM及XRD分析 | 第70-72页 |
4.4.2 NaxFeFe(CN)_6 的成分分析 | 第72-74页 |
4.4.3 NaxFeFe(CN)_6 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74-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80页 |
5.1 总结与创新点 | 第77-78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