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简析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文献综述简析 | 第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第2章 可装配性工程分析 | 第16-28页 |
2.1 可装配性 | 第16-20页 |
2.1.1 可装配性定义 | 第16页 |
2.1.2 可装配性的基本信息及影响可装配性的基本因素 | 第16-18页 |
2.1.3 可装配性与其他功能领域的联系 | 第18-20页 |
2.2 可装配性工程 | 第20-24页 |
2.2.1 可装配性工程定义及基本内容 | 第20页 |
2.2.2 可装配性工程的技术关键 | 第20-22页 |
2.2.3 可装配性与设计过程 | 第22-24页 |
2.3 可装配性工程中的关键技术 | 第24-26页 |
2.3.1 基于DELMIA软件的虚拟装配技术 | 第24页 |
2.3.2 DFA技术 | 第24-25页 |
2.3.3 基于Primavera6项目管理软件的项目管理技术 | 第25-26页 |
2.4 可装配性工程体系结构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可装配性工程的管理过程模型的建立 | 第28-42页 |
3.1 可装配性工程实施的总体思路 | 第28-29页 |
3.2 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装配性工程 | 第29-40页 |
3.2.1 概念设计阶段管理模型的建立 | 第29-37页 |
3.2.2 方案设计阶段管理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3.2.3 工程发展阶段管理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3.2.4 工艺规划阶段管理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3.3 可装配性工程工作的组织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可装配性工程在PRIMAVERA6中的构建 | 第42-59页 |
4.1 建立PRIMAVERA6中的体系框架 | 第42-49页 |
4.1.1 产品开发过程建模 | 第42-48页 |
4.1.2 建立编码体系 | 第48-49页 |
4.2 建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 第49-53页 |
4.2.1 建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体系 | 第49-51页 |
4.2.2 匹配文档体系 | 第51-53页 |
4.2.3 实现数据共享 | 第53页 |
4.3 用户界面设计及实现 | 第53-58页 |
4.3.1 建立P6中的组织机构 | 第53页 |
4.3.2 个性化定制用户界面 | 第53-56页 |
4.3.3 用户权责的设定 | 第56-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终端光学组件可装配性工程的应用 | 第59-75页 |
5.1 终端光学组件的结构及技术要求 | 第59-61页 |
5.1.1 终端光学组件结构 | 第59-60页 |
5.1.2 倍频模块技术要求 | 第60-61页 |
5.2 终端光学组件的可装配性分析 | 第61-64页 |
5.2.1 建立倍频机构装配的仿真模型 | 第61-64页 |
5.2.2 倍频模块装配体评价指标体系 | 第64页 |
5.3 终端光学组件的可装配性工程在P6中的实现 | 第64-74页 |
5.3.1 整体静态干涉检查过程 | 第64-68页 |
5.3.2 倍频机构装配体自动虚拟装配评价 | 第68-70页 |
5.3.3 基于可装配性指南的评价 | 第70-74页 |
5.4 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1基于可装配性指南评价结果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