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3.1 国外发达城市绩效评价方法分析 | 第9页 |
1.3.2 我国绩效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框架初建 | 第9-10页 |
1.3.3 城市供水企业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2.1 网络型公用事业企业基本概念和特征 | 第10-12页 |
2.1.1 概念 | 第11页 |
2.1.2 特征 | 第11-12页 |
2.2 绩效评价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 | 第12-15页 |
2.2.1 绩效 | 第12-13页 |
2.2.2 绩效评价 | 第13-15页 |
2.3 绩效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 第15-16页 |
2.3.1 能有效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 | 第15页 |
2.3.2 激励企业经营者 | 第15-16页 |
2.3.3 为投资者提供有效信息支持 | 第16页 |
2.3.4 有助于促进经营观念与发展战略 | 第16页 |
2.3.5 有利于推动现代企业绩效管理制度 | 第16页 |
3 国内外公用事业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 | 第16-24页 |
3.1 西方国家绩效评价理论 | 第16-18页 |
3.2 西方常用绩效评价方法 | 第18-21页 |
3.2.1 美国的绩效评价方法 | 第19-20页 |
3.2.2 英国绩效评价方法 | 第20-21页 |
3.2.3 其他西方国家的绩效评价方法 | 第21页 |
3.3 亚洲地区绩效评价理论及方法 | 第21-24页 |
3.3.1 日本绩效评价方法 | 第21-22页 |
3.3.2 韩国绩效评价方法 | 第22-23页 |
3.3.3 亚洲其他国家绩效评价方法 | 第23-24页 |
4 中国绩效评价发展及目前企业绩效概况 | 第24-35页 |
4.1 计划经济时期以“量”考核时代 | 第24-25页 |
4.2 改革开放初期以“利润总量”为核心考核 | 第25-26页 |
4.3 90年代采用“相对比率”指标评价 | 第26-27页 |
4.4 新世纪采用新方法 | 第27-30页 |
4.4.1 我国的企业绩效评价手册及方法 | 第27-28页 |
4.4.2 平衡计分卡 | 第28-29页 |
4.4.3 经济增加值EVA | 第29-30页 |
4.4.4 标杆比较法 | 第30页 |
4.5 我国公用事业企业绩效概况 | 第30-35页 |
5 绩效指标体系初步建立 | 第35-54页 |
5.1 指标体系的基本组成 | 第35-37页 |
5.1.1 选择绩效指标的基本原则 | 第35-36页 |
5.1.2 指标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 第36页 |
5.1.3 建立指标层级 | 第36-37页 |
5.2 网络型公用事业企业绩效指标拟定 | 第37-43页 |
5.2.1 财务指标汇总 | 第37-38页 |
5.2.2 非财务指标分类汇总 | 第38-43页 |
5.3 以供水企业为例补充具体性子指标 | 第43-45页 |
5.4 指标权数划分 | 第45-54页 |
5.4.1 建立梯阶层次结构模型 | 第48页 |
5.4.2 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 | 第48-49页 |
5.4.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49-54页 |
6 城市供水企业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第54-67页 |
6.1 城市供水企业绩效评价分析 | 第54-60页 |
6.1.1 样本的选择 | 第54-55页 |
6.1.2 指标的选取 | 第55页 |
6.1.3 实证分析 | 第55-60页 |
6.2 影响城市供水企业绩效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60-67页 |
6.2.1 变量设计 | 第60-62页 |
6.2.2 回归分析检验与结果 | 第62-67页 |
7 结论 | 第67-69页 |
7.1 本文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67-68页 |
7.2 网络型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绩效改进途径 | 第68-69页 |
8 本文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1 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问卷样本(截图) | 第74-77页 |
附录2 2012年全国252个城市供水企业投入产出数据 | 第77-85页 |
附录3 全国252个城市供水企业综合效率排名情况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