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 现代医学对宫颈HPV感染的认识 | 第10-13页 |
1.1. HPV的生物学特性 | 第10页 |
1.2. HPV的分型及意义 | 第10页 |
1.2.1. 分型 | 第10页 |
1.2.2. 分型的意义 | 第10页 |
1.3. HPV高危因素 | 第10-11页 |
1.4. HPV感染的机制 | 第11页 |
1.5. HPV感染的检测方法 | 第11-12页 |
1.5.1. 杂交捕获试验(HC-Ⅱ) | 第11页 |
1.5.2. 细胞形态学检测 | 第11页 |
1.5.3. 核酸杂交及PCR检测 | 第11页 |
1.5.4. 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 | 第11-12页 |
1.6. 现代医学对HPV感染的防治进展 | 第12-13页 |
2. 中医对宫颈HPV感染的认识 | 第13-14页 |
2.1. 古代医家对宫颈HPV感染的见解 | 第13页 |
2.2. 宫颈HPV感染的病因病机 | 第13-14页 |
3. 中医对宫颈HPV感染的治疗 | 第14-18页 |
3.1. 内治法 | 第15-16页 |
3.2. 外治法 | 第16页 |
3.3. 中药口服配合宫颈局部外用 | 第16-18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8-21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8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8页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9-20页 |
1.3.1. 纳入标准 | 第19页 |
1.3.2. 排除标准 | 第19页 |
1.3.3. 脱落、终止标准 | 第19-20页 |
1.4. 实验室检测 | 第20页 |
1.5. 治疗方法 | 第20页 |
1.6. 观察指标 | 第20-21页 |
1.6.1. 疗效性观察指标 | 第20-21页 |
1.6.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21页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1页 |
1.8. 统计方法 | 第21页 |
2. 结果 | 第21-25页 |
2.1. 一般资料 | 第21-22页 |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水平的比较 | 第22-23页 |
2.3. 治疗前后两组HPV DNA病毒载量的比较 | 第23页 |
2.4. 治疗前后两组HPV转明率的比较 | 第23-24页 |
2.5. 治疗前后两组疗效的比较 | 第24页 |
2.6. 安全性观察 | 第24-25页 |
讨论 | 第25-32页 |
1. 立题依据 | 第25-27页 |
2. 当归芍药散的组方配伍及方义 | 第27-30页 |
2.1. 当归芍药散的组方 | 第27页 |
2.2. 当归芍药散配伍及药理研究 | 第27-29页 |
2.3. 方义 | 第29-30页 |
3. 儿黄散的组方配伍 | 第30-31页 |
4. 不足与展望 | 第31页 |
4.1. 不足 | 第31页 |
4.2. 展望 | 第31页 |
5. 结论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0页 |
个人简历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