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引言 | 第12-17页 |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三)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 (四)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德育的相关概述 | 第17-27页 |
| (一) 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德育内涵界定 | 第17-19页 |
| 1. 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 第17-19页 |
| 2. 中小学德育的内涵 | 第19页 |
| (二) 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德育的关系 | 第19-23页 |
| 1. 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 | 第20-21页 |
| 2. 中小学德育可以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 第21-22页 |
| 3. 中小学德育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途径具有一致性 | 第22-23页 |
| 4. 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德育相契合 | 第23页 |
| (三)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意义 | 第23-25页 |
| 1. 有利于增强中小学生文化自信 | 第23-24页 |
| 2. 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 | 第24页 |
| 3. 有助于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 第24-25页 |
| 4. 有利于增强中小学德育的效果 | 第25页 |
| (四)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内容 | 第25-27页 |
|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27-34页 |
| (一)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 1. 忽略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 | 第27-28页 |
| 2.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短缺 | 第28页 |
| 3.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不加选择和辨别 | 第28-29页 |
| 4.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模式和内容均无统一规定 | 第29-30页 |
| 5.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效果不理想 | 第30页 |
| (二)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形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 1. 教师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全面 | 第30-31页 |
| 2. 传统文化教师的培训制度尚未健全 | 第31页 |
| 3.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过于注重形式 | 第31-32页 |
| 4. 优秀统文化教育的政策不完善 | 第32-33页 |
| 5. 不了解中小学生的德育发展规律 | 第33-34页 |
|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改进措施 | 第34-45页 |
| (一) 完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政策扶持 | 第34-38页 |
| 1. 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的储备 | 第34-35页 |
| 2. 组织人员修订教材,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 | 第35-36页 |
| 3. 修订已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教材 | 第36-37页 |
| 4. 进一步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 | 第37页 |
| 5. 合理定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第37-38页 |
| (二)发挥好学校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 第38-42页 |
| 1.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与各科教学结合 | 第38-39页 |
| 2.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 第39-40页 |
| 3.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与校园环境建设结合 | 第40-41页 |
| 4.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要遵循德育规律 | 第41-42页 |
| 5. 完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共享平台 | 第42页 |
| (三)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 第42-43页 |
| (四) 发挥好家庭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基础作用 | 第43-45页 |
| 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 第45-48页 |
| (一) 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 | 第45-46页 |
| (二) 坚持古为今用,创造性转化的原则 | 第46页 |
| (三) 坚持融汇贯通的原则 | 第46-47页 |
| (四)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原则 | 第47-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附录 | 第51-56页 |
| 后记 | 第56-57页 |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