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2页 |
1.1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5-18页 |
1.1.1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5-16页 |
1.1.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1.1.3 锂离子电池的优点与不足 | 第17-18页 |
1.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综述 | 第18-23页 |
1.2.1 碳基负极材料 | 第19-20页 |
1.2.2 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 | 第20-22页 |
1.2.3 合金负极材料 | 第22-23页 |
1.3 铁系氧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23-28页 |
1.3.1 各类氧化铁纳米材料 | 第23-26页 |
1.3.2 空心结构的氧化铁材料 | 第26-28页 |
1.4 Co-Sn复合氧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28-31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42-48页 |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规格 | 第42-43页 |
2.1.1 实验试剂及规格 | 第42-43页 |
2.1.2 实验设备及规格 | 第43页 |
2.2 扣式电池的组装制备 | 第43-44页 |
2.2.1 扣式电池的组装 | 第43-44页 |
2.2.2 电极片的制备 | 第44页 |
2.3 材料表征 | 第44-46页 |
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4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X射线能谱(EDS) | 第44-45页 |
2.3.3 X-射线衍射(XRD) | 第45页 |
2.3.4 热失重分析(TGA) | 第45页 |
2.3.5 拉曼光谱分析 | 第45-46页 |
2.4 电化学测试 | 第46-47页 |
2.4.1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46页 |
2.4.2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第三章 Fe_3O_4@C复合纳米管的合成及碳包覆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48-59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α-Fe_2O_3纳米管的合成与表征 | 第49-51页 |
3.2.1 水热法合成α-Fe_2O_3纳米管 | 第49页 |
3.2.2 α-Fe_2O_3纳米管的表征 | 第49-51页 |
3.3 Fe_3O_4@C碳包覆纳米管的合成与表征 | 第51-54页 |
3.3.1 利用酚醛树脂(RF)进行碳包覆 | 第51页 |
3.3.2 产物表征 | 第51-54页 |
3.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4-57页 |
3.4.1 循环伏安测试 | 第54-56页 |
3.4.2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56-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第四章 Co_2SnO_4@C蛋黄-蛋壳纳米立方块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 第59-72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Co_2SnO_4@C蛋黄-蛋壳纳米立方块的合成 | 第60-61页 |
4.2.1 共沉淀法合成前驱物CoSn(OH)_6 | 第60页 |
4.2.2 包覆SiO_2 | 第60页 |
4.2.3 利用酚醛树脂(RF)进行碳包覆 | 第60-61页 |
4.3 产物表征 | 第61-66页 |
4.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6-69页 |
4.4.1 循环伏安测试 | 第66-67页 |
4.4.2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67-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