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麦芽糖铁的合成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前言第8-21页
    1.1 麦芽糊精概述第8-9页
    1.2 铁的功能第9-11页
        1.2.1 铁的生物学作用第9-11页
    1.3 铁的吸收与代谢第11-13页
        1.3.1 铁的消化吸收第11-12页
        1.3.2 铁的吸收与利用的影响因素第12-13页
    1.4 缺铁性贫血的形成及危害第13-16页
        1.4.1 缺铁性贫血的形成原因第13-15页
        1.4.2 缺铁性贫血的危害第15-16页
    1.5 补铁剂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6 多糖铁第17-21页
        1.6.1 多糖铁简介第17页
        1.6.2 麦芽糖铁第17-18页
        1.6.3 多糖铁合成工艺第18-19页
        1.6.4 多糖铁复合物的结构第19-21页
第二章 实验设计第21-26页
    2.1 合成方法概述第21-22页
    2.2 原料的质量控制第22-24页
        2.2.1 麦芽糖糊精中葡萄糖当量(DE值)测定方法第22页
        2.2.2 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标定方法第22-24页
    2.3 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第24-26页
        2.3.1 分子量的测定第24-25页
        2.3.2 样品中铁含量的测定第25-26页
第三章 麦芽糖铁的合成第26-56页
    3.1 试剂及仪器第26-27页
        3.1.1 试剂第26页
        3.1.2 仪器第26-27页
    3.2 前期小试和放大批样品的合成第27-29页
        3.2.1 小试工艺第27页
        3.2.2 放大批样品的制备第27-28页
        3.2.3 结果与讨论第28-29页
    3.3 不同反应条件对产物分子量的影响第29-53页
        3.3.1 原料麦芽糖糊精的DE值的影响第30-32页
        3.3.2 原料六水合三氯化铁的用量的影响第32-34页
        3.3.3 碳酸钠溶液的浓度的影响第34-39页
        3.3.4 碳酸钠溶液的滴加速度的影响第39-46页
        3.3.5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46-48页
        3.3.6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48-51页
        3.3.7 反应溶液的pH值的影响第51-53页
    3.4 平行试验第53-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全文总结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族群PSO算法的森林空间动态多目标优化研究
下一篇:论船舶优先权之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