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1 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简述 | 第12-13页 |
1.2 异质生境生物适应的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2.1 表型变化的研究 | 第13页 |
1.2.2 遗传分化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DNA甲基化变异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AFLP)在分子生态学领域的应用简述 | 第15-16页 |
1.3.1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AFLP) | 第15页 |
1.3.2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MSAP) | 第15-16页 |
1.4 芦苇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4.1 生物学特性 | 第16页 |
1.4.2 生态学特性 | 第16-17页 |
1.5 松嫩平原芦苇的研究 | 第17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9-33页 |
2.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第19-20页 |
2.1.1 气候特点与地理概况 | 第19页 |
2.1.2 植被概况 | 第19页 |
2.1.3 研究生境的自然概况 | 第19-20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0-33页 |
2.2.1 实验材料取样和测定 | 第20-24页 |
2.2.2 同质园实验设计与取样 | 第24页 |
2.2.3 AFLP分子标记 | 第24-27页 |
2.2.4 MSAP分子标记 | 第27-28页 |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8-33页 |
第三章 异质生境芦苇表型变异的分析 | 第33-53页 |
3.1 不同生境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 | 第35-37页 |
3.2 不同生境芦苇生长与生物量分配的差异 | 第37-40页 |
3.3 芦苇生长与生物量分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40-46页 |
3.4 芦苇生长特征与生物量分配之间的关系 | 第46-50页 |
3.5 讨论 | 第50-53页 |
第四章 异质生境芦苇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3-70页 |
4.1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 第54-60页 |
4.1.1 遗传多样性 | 第54-56页 |
4.1.2 遗传结构 | 第56-60页 |
4.2 不同生境的遗传分化 | 第60-61页 |
4.3 异常值位点分析 | 第61-66页 |
4.4 讨论 | 第66-70页 |
4.4.1 芦苇生境内和种群内的遗传多态比较分析 | 第66-68页 |
4.4.2 芦苇生境间种群显著的遗传分化与适应意义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异质生境芦苇表观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0-93页 |
5.1 表观遗传多样性和表观遗传结构分析 | 第71-76页 |
5.2 不同生境的表观遗传分化 | 第76-77页 |
5.3 表观遗传变异的因子分析 | 第77-90页 |
5.3.1 表观遗传变异与遗传变异之间的关系 | 第77-84页 |
5.3.2 表观遗传分化与植株表型变异之间的关系 | 第84-86页 |
5.3.3 表观遗传分化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86-90页 |
5.4 讨论 | 第90-93页 |
5.4.1 生境高水平的表观遗传多态 | 第90-91页 |
5.4.2 表观遗传结构变化的适应意义 | 第91-93页 |
第六章 芦苇属两种植物的遗传与表观遗传分化研究 | 第93-105页 |
6.1 遗传分化 | 第94-98页 |
6.2 表观遗传分化 | 第98-102页 |
6.3 讨论 | 第102-105页 |
6.3.1 物种划分方法的发展 | 第102-104页 |
6.3.2 关于毛芦苇分类学地位的推测 | 第104-105页 |
第七章 天然异质生境芦苇光合色素的适应性分歧 | 第105-115页 |
7.1 两种生境的光合色素含量的比较 | 第106-107页 |
7.2 异常值位点的分析 | 第107-108页 |
7.3 同质园条件下光合色素的适应性分歧 | 第108-111页 |
7.4 讨论 | 第111-115页 |
7.4.1 不同生境间光合色素特征的差异 | 第111-112页 |
7.4.2 光合色素浓度的适应性分歧 | 第112-115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15-118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15-116页 |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6页 |
8.3 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