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2-18页 |
1. 围绝经期综合征文献研究 | 第12-14页 |
1.1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西医疾病的临床特点 | 第12-13页 |
1.2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心理特点 | 第13页 |
1.3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机体内环境变化 | 第13-14页 |
2.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疗效评价 | 第14页 |
3. 中医临床结局报告 | 第14-16页 |
3.1 临床结局报告的内涵 | 第15页 |
3.2 临床结局报告与患者报告结局的比较 | 第15-16页 |
3.3 中医临床结局报告研究进展 | 第16页 |
4.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临床结局报告框架构建 | 第16-18页 |
4.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16-17页 |
4.2 量表的主要量化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临床结局报告》的研制 | 第18-37页 |
1. 中医临床结局报告研制的方法 | 第18-20页 |
1.1 课题组的设立 | 第18页 |
1.2 咨询专家的选择 | 第18页 |
1.3 拟定量表框架 | 第18页 |
1.4 专家咨询问卷的设计 | 第18-19页 |
1.5 确定条目池 | 第19页 |
1.6 统计学方法 | 第19-20页 |
1.7 量化方法 | 第20页 |
2. 专家咨询概况 | 第20-29页 |
2.1 专家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2.2 专家咨询评价指标 | 第21-28页 |
2.3 专家意见汇总 | 第28-29页 |
3. 基于预调查的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临床结局报告量表形成 | 第29-37页 |
3.1 临床资料 | 第29-3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3.3 完成情况 | 第31页 |
3.4 结果 | 第31-37页 |
第三部分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临床结局报告》的信效度考评 | 第37-39页 |
1. 临床资料 | 第37页 |
1.1 临床诊断 | 第37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37页 |
1.3 估计样本量 | 第37页 |
2. 考核方法 | 第37-38页 |
2.1 信度考评 | 第37-38页 |
2.2 效度考评 | 第38页 |
3. 考核结果 | 第38-39页 |
3.1 信度检验 | 第38页 |
3.2 效度检验 | 第38-39页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第39-44页 |
1. 量表结论分析 | 第39-40页 |
1.1 德尔菲法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第39-40页 |
1.2 德尔菲法对于量表条目筛选的可靠性分析 | 第40页 |
1.3 量表考评结论 | 第40页 |
2. 问题讨论 | 第40-43页 |
2.1 中医临床结局报告的特征 | 第40-41页 |
2.2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临床结局报告的特点 | 第41-42页 |
2.3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临床结局报告的意义 | 第42-43页 |
3. 本课题存在的问题 | 第43页 |
3.1 样本量偏小 | 第43页 |
3.2 观察周期局限 | 第43页 |
3.3 量化仍显笼统 | 第43页 |
4.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43-44页 |
4.1 进一步完善中医临床结局报告 | 第43页 |
4.2 进一步精确量化分级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A | 第47-62页 |
附录B | 第62-70页 |
附录C | 第70-78页 |
附录D | 第78-81页 |
附录E | 第81-84页 |
文献综述 | 第84-90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作者简历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