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

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筛选和活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综述第12-33页
    1.1 组蛋白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第12-16页
        1.1.1 组蛋白与修饰第12-13页
        1.1.2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分类与功能第13-16页
    1.2 HDAC抑制剂的研究进展第16-25页
        1.2.1 目前已商品化的HDAC抑制剂第16-25页
    1.3 HDAC抑制剂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第25-29页
        1.3.1 HDAC抑制剂的结构特征第25-26页
        1.3.2 HDAC抑制剂的生物学活性第26-29页
    1.4 开发新型HDAC抑制剂第29-32页
        1.4.1 目前已知的HDAC抑制剂的缺陷第29-30页
        1.4.2 开发新的HDAC抑制剂第30-32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2-33页
第二章 通过HTS识别新化学结构的HDAC抑制剂第33-47页
    2.1 前言第33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3-38页
        2.2.1 实验材料第33页
        2.2.2 构建稳定表达荧光报告基因和腺病毒晚期启动子Ad-MLP的细胞株第33-36页
        2.2.3 HTS检测第36-37页
        2.2.4 HDAC活性测试第37-38页
    2.3 实验结果第38-45页
        2.3.1 构建腺病毒载体,检测AdMLP-Luc基因表达情况第38-39页
        2.3.2 利用荧光报告系统和细胞活性试验高通量筛选活性化合物第39-42页
        2.3.3 进一步筛选对HDAC有抑制效果的化合物第42-45页
    2.4 结论与讨论第45-47页
第三章 SAR鉴定UF010及其类似物第47-55页
    3.1 前言第47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3.2.1 实验材料第47页
        3.2.2 分子对接第47-48页
        3.2.3 HDAC活性测试第48-49页
    3.3 实验结果第49-54页
        3.3.1 人工合成UF010类似物第49-50页
        3.3.2 分子模拟第50-51页
        3.3.3 构效关系检测第51-54页
    3.4 结论与讨论第54-55页
第四章 UF010对全部蛋白质乙酰化水平的影响第55-66页
    4.1 前言第55页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5-60页
        4.2.1 实验材料第55页
        4.2.2 细胞培养第55-56页
        4.2.3 组蛋白提取和纯化第56页
        4.2.4 蛋白免疫杂交Western blotting第56-60页
        4.2.5 HDAC活性测试第60页
    4.3 实验结果第60-64页
        4.3.1 检测苯甲酰胺类化合物UF010等对特异位点乙酰化的调控第60-61页
        4.3.2 人工合成UF010类似物对组蛋白乙酰化的调控第61页
        4.3.3 UF010对非组蛋白的乙酰化的影响第61-63页
        4.3.4 UF010的作用底物蛋白的乙酰化位点分析第63-64页
        4.3.5 UF010与已知HDAC抑制剂比较第64页
    4.4 结论与讨论第64-66页
第五章 UF010对靶蛋白快结合-慢释放的机制第66-73页
    5.1 前言第66页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6-68页
        5.2.1 实验材料第66页
        5.2.2 细胞培养第66-67页
        5.2.3 HDAC活性测试第67页
        5.2.4 HDAC荧光酶动力学测试第67-68页
        5.2.5 UF010酶动力学检测第68页
    5.3 实验结果第68-71页
        5.3.1 体外检测UF010对HDAC2的酶动力学影响第68页
        5.3.2 蛋白杂交检测UF010对HDAC酶动力学的影响第68-70页
        5.3.3 检测活细胞中的HDAC变化第70-71页
    5.4 结论与讨论第71-73页
第六章 UF010及其类似物的HDAC抑制活性与其抗增殖活性相关第73-84页
    6.1 前言第73页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3-75页
        6.2.1 实验材料第73页
        6.2.2 细胞培养第73页
        6.2.3 细胞活力测试第73-74页
        6.2.4 NCI-60 癌细胞系面板测试(Shoemaker 2006)第74-75页
    6.3 实验结果第75-82页
        6.3.1 UF010对HC T116细胞的毒性与MS-275,SAHA相比较第75-76页
        6.3.2 UF010及其类似物对Hep G2细胞的毒性试验第76页
        6.3.3 UF010及其类似物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毒性第76-78页
        6.3.4 UF010及SR-3208 对HCT116和MDA-MB-231 细胞的毒性第78-79页
        6.3.5 UF010对NCI-60 细胞系毒性的测定第79-81页
        6.3.6 UF010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第81页
        6.3.7 划痕实验检测UF010对肿瘤细胞迁移的影响第81-82页
    6.4 结论与讨论第82-84页
第七章 UF010激活肿瘤抑制通路,抑制致癌信号通路第84-90页
    7.1 前言第84页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84-85页
        7.2.1 实验材料第84-85页
        7.2.2 蛋白质组学分析第85页
        7.2.3 人类基因转录组分析第85页
    7.3 实验结果第85-88页
        7.3.1 AHTA全转录组分析全局基因表达分析第85-87页
        7.3.2 对转录组基因功能分类第87-88页
        7.3.3 UF010对其他药物调节通路的影响第88页
    7.4 结论与讨论第88-90页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90-92页
    8.1 结论第90页
    8.2 创新点第90页
    8.3 研究意义及展望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7页
缩略词第107-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作者简介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运动物体的检测与跟踪在视频图像侦查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英语课后作业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