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隧道监测信息反馈及管理软件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隧道监测信息反馈策略及软件总体需求 | 第15-24页 |
2.1 隧道施工监测信息反馈的意义 | 第15页 |
2.2 监测内容及监测信息反馈途径 | 第15-18页 |
2.2.1 监测项目内容 | 第15-17页 |
2.2.2 监测信息反馈途径 | 第17-18页 |
2.3 监测信息反馈内容及策略 | 第18-21页 |
2.3.1 隧道监测信息反馈的内容 | 第18-19页 |
2.3.2 监测数据分析预测模型 | 第19-20页 |
2.3.3 施工监测信息反馈流程 | 第20-21页 |
2.3.4 施工风险预警策略 | 第21页 |
2.4 监测信息反馈软件的总体需求 | 第21-22页 |
2.4.1 数据管理需求 | 第22页 |
2.4.2 部署需求 | 第22页 |
2.4.3 反馈预警需求 | 第22页 |
2.4.4 可移植性及健壮性 | 第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移动端监测信息反馈软件的架构设计及功能实现 | 第24-61页 |
3.1 软件总体设计 | 第24-26页 |
3.1.1 总体架构设计 | 第24-26页 |
3.1.2 总体功能设计 | 第26页 |
3.2 监测数据库设计 | 第26-34页 |
3.2.1 监测对象联系及数据结构 | 第27页 |
3.2.2 主要监测数据表设计 | 第27-33页 |
3.2.3 监测数据库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3.3 服务端设计及功能实现 | 第34-50页 |
3.3.1 服务端框架的建立 | 第35-36页 |
3.3.2 监测数据管理模块 | 第36-48页 |
3.3.3 用户相关模块 | 第48-50页 |
3.3.4 监测报表导出模块 | 第50页 |
3.4 移动客户端设计及功能实现 | 第50-60页 |
3.4.1 移动客户端框架的搭建 | 第50-53页 |
3.4.2 用户身份验证模块 | 第53-54页 |
3.4.3 监测信息查看 | 第54-56页 |
3.4.4 监测结果曲线拟合 | 第56-57页 |
3.4.5 掌子面照片查看 | 第57-58页 |
3.4.6 预报结论查看 | 第58页 |
3.4.7 移动端监测信息快速录入 | 第58-59页 |
3.4.8 移动客户端预警功能实现 | 第59-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隧道监测信息反馈软件的工程实际应用 | 第61-70页 |
4.1 依托工程概况 | 第61页 |
4.1.1 项目概述 | 第61页 |
4.1.2 监测方案 | 第61页 |
4.2 监测反馈方案 | 第61-64页 |
4.2.1 分级监测及相应监测策略 | 第61-63页 |
4.2.2 监测信息反馈途径 | 第63-64页 |
4.3 监测信息反馈软件部署方案 | 第64-65页 |
4.3.1 服务端环境搭建及初始化 | 第64-65页 |
4.3.2 移动客户端部署方案 | 第65页 |
4.4 分级化监测应用效果及监测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4.4.1 位移阈值监测仪及移动客户端应用效果 | 第65-66页 |
4.4.2 现场监测数据及数据分析效果 | 第66-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成果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5.2 有待进一步优化的软件设计 | 第71-72页 |
附录 函数说明 | 第72-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