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概述 | 第11-16页 |
1.2.1 半刚性连接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钢折梁-混凝土柱结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基于半刚性连接的钢折梁-混凝土柱混合结构计算方法 | 第17-39页 |
2.1 前言 | 第17页 |
2.2 基本假定 | 第17页 |
2.3 半刚性连接的钢折梁-混凝土柱结构的静力分析 | 第17-19页 |
2.3.1 静定结构静力特点 | 第18页 |
2.3.2 力学模型简化 | 第18-19页 |
2.4 常见半刚性梁柱连接节点初始转动刚度的取值 | 第19-20页 |
2.5 结构整跨承受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内力和变形公式推导 | 第20-30页 |
2.5.1 结构承受竖向均布荷载作用的梁端转角计算公式推导 | 第22-23页 |
2.5.2 结构承受MA、MB单独作用时梁端转角计算公式推导 | 第23-26页 |
2.5.3 受力体系弯矩计算 | 第26页 |
2.5.4 实例计算及因素分析 | 第26-30页 |
2.6 结构半跨承受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内力和变形公式推导 | 第30-38页 |
2.6.1 结构整跨承受竖向反对称均布荷载梁端计算公式推导 | 第30-32页 |
2.6.2 结构承受MA2、MB2单独作用时梁端转角计算公式推导 | 第32-35页 |
2.6.3 受力体系弯矩计算 | 第35页 |
2.6.4 实例计算及因素分析 | 第35-3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锚栓端板连接节点数值模拟 | 第39-51页 |
3.1 前言 | 第39页 |
3.2 材料破坏准则及本构关系 | 第39-45页 |
3.2.1 混凝土的破坏准则 | 第39-40页 |
3.2.2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40-44页 |
3.2.3 钢材的本构关系 | 第44-45页 |
3.3 单元选取 | 第45页 |
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3.5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第46-47页 |
3.6 建立模型 | 第47页 |
3.7 锚栓端板连接节点刚性连接受力、半刚性连接受力比较分析 | 第47-50页 |
3.7.1 锚栓端板连接节点承受刚接受力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3.7.2 锚栓端板连接节点承受半刚接受力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锚栓端板连接节点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60页 |
4.1 前言 | 第51页 |
4.2 不同因素作用下半刚性连接节点的M-θ 曲线分析 | 第51-55页 |
4.2.1 锚栓数目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2 端板厚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3 锚栓直径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4 柱截面尺寸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 不同位置锚栓受力分析 | 第55-56页 |
4.4 锚栓端板连接节点初始转动刚度公式 | 第56-58页 |
4.5 公式准确性验证 | 第58-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