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锌同位素测试分析研究边家大院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形成过程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9-15页 |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 1.2.1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存在问题 | 第11页 |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1.4.2.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1.4.2.2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13-15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17页 |
| 2.1 地层 | 第15页 |
| 2.1.1 二叠系 | 第15页 |
| 2.1.2 侏罗纪 | 第15页 |
| 2.1.3 新近系(N)和第四系(Q_4) | 第15页 |
| 2.2 区域构造 | 第15-16页 |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16页 |
| 2.4 区域矿产 | 第16-17页 |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7-25页 |
| 3.1 矿区地层 | 第17-18页 |
| 3.1.1 哲斯组中段(P_2Z~2) | 第17页 |
| 3.1.2 哲斯组上段(P_2Z~3) | 第17-18页 |
| 3.1.3 第四系 | 第18页 |
| 3.2 侵入岩 | 第18页 |
| 3.2.1 石英斑岩(λ o π J_3) | 第18页 |
| 3.2.2 隐爆角砾岩(IBJ_3) | 第18页 |
| 3.3 闪长岩(三角洲J_3) | 第18-20页 |
| 3.4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0-22页 |
| 3.4.1 矿石特征 | 第20-21页 |
| 3.4.2 矿石类型 | 第21-22页 |
| 3.5 成矿期次 | 第22-23页 |
| 3.6 围岩蚀变 | 第23-25页 |
| 第4章 锌同位素的应用 | 第25-39页 |
| 4.1 锌同位素的分布 | 第25-26页 |
| 4.2 菱锌矿和闪锌矿 | 第26-27页 |
| 4.3 锌同位素在矿床中的应用 | 第27-30页 |
| 4.4 锌同位素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30页 |
| 4.5 控制锌同位素矿床分馏的原因 | 第30-31页 |
| 4.6 林西边家大院锌同位素应用 | 第31-39页 |
| 4.6.1 样品采集和处理 | 第31-34页 |
| 4.6.2 测试结果 | 第34-36页 |
| 4.6.3 闪锌矿同位素分馏因素探讨 | 第36-38页 |
| 4.6.4 δ ~(66)Zn结果所得到的启示 | 第38-39页 |
| 第5章 成矿机制 | 第39-43页 |
| 5.1 成岩、成矿时代限定 | 第39页 |
| 5.2 成矿流体及其物化性质 | 第39-40页 |
| 5.3 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 | 第40-43页 |
| 5.3.1 控矿因素 | 第41页 |
| 5.3.2 找矿标志 | 第41页 |
| 5.3.3 矿床成矿规律 | 第41-43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 附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