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10-12页 |
第2章 食品安全风险规制的相关问题梳理 | 第12-24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2.1.1 食品安全 | 第12页 |
2.1.2 风险规制 | 第12-14页 |
2.1.3 食品安全风险规制 | 第14-15页 |
2.1.4 食品安全风险规制制度 | 第15页 |
2.2 食品安全风险的特点 | 第15-17页 |
2.2.1 潜在性 | 第15-16页 |
2.2.2 复杂性 | 第16页 |
2.2.3 社会性 | 第16-17页 |
2.3 食品安全风险规制的必要性和意义 | 第17-19页 |
2.3.1 食品安全风险规制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2.3.2 食品安全风险规制的意义 | 第18-19页 |
2.4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规制的发展 | 第19-21页 |
2.4.1 改革开放前:风险规制的探索期 | 第19-20页 |
2.4.2 改革开放至《突发事件应对法》:风险规制的成长期 | 第20页 |
2.4.3 《食品安全法》至今:风险规制的发展期 | 第20-21页 |
2.5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规制过程中两个理念的转变 | 第21-24页 |
2.5.1 由私权利救济到公权利保障 | 第21-22页 |
2.5.2 由事后控制到风险预防 | 第22-24页 |
第3章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规制的现状 | 第24-34页 |
3.1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中的风险规制 | 第24-28页 |
3.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风险规制的雏形 | 第24-25页 |
3.1.2 《食品安全法》中风险规制的发展 | 第25-27页 |
3.1.3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对风险规制的补充 | 第27-28页 |
3.2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规制存在的问题 | 第28-34页 |
3.2.1 风险规制理念起步较晚,风险预防难以切实贯彻 | 第28-29页 |
3.2.2 风险监测计划的制定、实施部门单一 | 第29-30页 |
3.2.3 风险评估机构欠缺独立性 | 第30-31页 |
3.2.4 食品安全标准混乱 | 第31-32页 |
3.2.5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制度不完善 | 第32-34页 |
第4章 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规制的考察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41页 |
4.1 欧盟在食品安全风险规制上的成果 | 第34-38页 |
4.1.1 欧盟食品安全法的一般法律原则:风险预防原则 | 第34-35页 |
4.1.2 独立的风险评估机构:欧盟食品安全局 | 第35-36页 |
4.1.3 欧盟的预警制度与追溯制度 | 第36-38页 |
4.2 美国食品安全风险规制上的制度改革 | 第38-39页 |
4.3 日本食品安全风险规制的成果 | 第39-40页 |
4.3.1 食品安全规制制度改革 | 第39页 |
4.3.2 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的分离 | 第39-40页 |
4.4 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规制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0-41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规制制度的对策分析 | 第41-49页 |
5.1 落实风险规制理念,坚持风险预防原则 | 第41-43页 |
5.1.1 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风险规制意识 | 第41页 |
5.1.2 引导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正确认知 | 第41-42页 |
5.1.3 将预防作为风险规制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 | 第42-43页 |
5.2 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 | 第43-45页 |
5.2.1 加强事前的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 | 第43页 |
5.2.2 保证风险监测计划的科学性 | 第43-44页 |
5.2.3 增强风险评估机构的独立性 | 第44页 |
5.2.4 促进风险评估机构组成人员的多元化 | 第44-45页 |
5.3 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度 | 第45-47页 |
5.3.1 加快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整合 | 第45-46页 |
5.3.2 逐步缩小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的范围 | 第46-47页 |
5.3.3 明确企业标准公开制度 | 第47页 |
5.4 健全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制度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5页 |
附件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