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社会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 第12-14页 |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 1.1.2 选题的理论价值 | 第12-13页 |
| 1.1.3 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 1.2 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3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1.3.1 基本思路 | 第17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社会治理理论概述 | 第19-28页 |
| 2.1 治理的内涵 | 第19-22页 |
| 2.1.1 中国古代汉语中的“治理” | 第19-20页 |
| 2.1.2 西方话语体系中的“治理” | 第20-21页 |
| 2.1.3 正确理解“治理”的新内涵 | 第21-22页 |
| 2.2 社会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 第22页 |
| 2.3 社会治理的要素 | 第22-24页 |
| 2.3.1 社会治理的主体 | 第23页 |
| 2.3.2 社会治理的客体 | 第23页 |
| 2.3.3 社会治理的方式 | 第23-24页 |
| 2.3.4 社会治理的目标 | 第24页 |
| 2.4 社会治理的实质 | 第24-26页 |
| 2.5 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先秦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发展脉络 | 第28-35页 |
| 3.1 孔子——外礼内仁 | 第28-30页 |
| 3.1.1 道之以德 | 第28-29页 |
| 3.1.2 仁本礼用 | 第29页 |
| 3.1.3 富民教民 | 第29-30页 |
| 3.2 孟子——仁义并重 | 第30-32页 |
| 3.2.1 居仁由义 | 第30-31页 |
| 3.2.2 贤者施仁 | 第31页 |
| 3.2.3 重民爱民 | 第31-32页 |
| 3.3 荀子——隆礼重法 | 第32-35页 |
| 3.3.1 隆礼重法 | 第32-33页 |
| 3.3.2 强国裕民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先秦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5-42页 |
| 4.1 为政以德,子帅以正 | 第35-36页 |
| 4.2 民为邦本,民贵君轻 | 第36-39页 |
| 4.3 德主刑辅,宽猛相济 | 第39-42页 |
| 第五章 先秦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42-54页 |
| 5.1 正己化人——发挥领导干部模范带头作用 | 第42-44页 |
| 5.2 以人为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 第44-50页 |
| 5.3 软硬兼施——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 第50-54页 |
| 第六章 先秦儒家社会治理思想在新加坡的运用实例 | 第54-60页 |
| 6.1 以德为先 | 第54-56页 |
| 6.1.1 新加坡的“八德”与共同价值观 | 第54-55页 |
| 6.1.2 新加坡“贤人政府”的建立 | 第55-56页 |
| 6.2 重典治国 | 第56-60页 |
| 6.2.1 治国依靠重典 | 第57-58页 |
| 6.2.2 完备的立法、执法体系 | 第58-60页 |
| 第七章 先秦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局限性 | 第60-65页 |
| 7.1 从推恩到家天下 | 第60-62页 |
| 7.1.1 宗法主义的特权 | 第60-61页 |
| 7.1.2 社会公平的缺失 | 第61-62页 |
| 7.1.3 礼与法的悖论 | 第62页 |
| 7.2 道德困境 | 第62-63页 |
| 7.3 相对保守 | 第63-65页 |
| 结论 | 第65-67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附件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