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1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6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2.1 股权激励 | 第13-15页 |
2.1.1 股权激励概念阐述 | 第13页 |
2.1.2 股权激励构成要素 | 第13-15页 |
2.2 商业组织形式 | 第15-17页 |
2.2.1 合伙制企业 | 第15-16页 |
2.2.2 公司制企业 | 第16页 |
2.2.3 公司制下合伙人制度的企业 | 第16-17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2.3.1 各种商业组织形式下的股权激励 | 第17-18页 |
2.3.2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 | 第18-20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20-21页 |
第3章 理论基础与运行机理 | 第21-29页 |
3.1 公司制下股权激励 | 第21-23页 |
3.1.1 公司制下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3.1.2 公司制下股权激励的要素与运行机理 | 第22页 |
3.1.3 公司制下股权激励的缺陷 | 第22-23页 |
3.2 合伙人制下入伙激励 | 第23-24页 |
3.2.1 合伙人制下的人力资本进入权理论 | 第23页 |
3.2.2 合伙人制下入伙激励的要素与运行机理 | 第23-24页 |
3.2.3 合伙人制下入伙激励的缺陷 | 第24页 |
3.3 公司制下合伙人制度股权激励 | 第24-29页 |
3.3.1 公司制下合伙人制度股权激励的运行机理与模型构建 | 第24-27页 |
3.3.2 公司制下合伙人制度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第4章 碧桂园股权激励案例背景 | 第29-47页 |
4.1 碧桂园集团简介 | 第29-30页 |
4.2 碧桂园公司制下合伙人制度的第一次股权激励案例——成就共享 | 第30-37页 |
4.2.1 成就共享案例简介 | 第30-33页 |
4.2.2 成就共享股权激励缺陷 | 第33-37页 |
4.3 碧桂园公司制下合伙人制度的第二次股权激励案例——同心共享 | 第37-47页 |
4.3.1 同心共享案例简介 | 第37-42页 |
4.3.2 同心共享股权激励改进与缺陷 | 第42-47页 |
第5章 碧桂园公司制下合伙人制度的股权激励优化设计 | 第47-54页 |
5.1 碧桂园公司制下合伙人制度的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优化 | 第47-51页 |
5.1.1 以产品链上利益相关者为激励对象 | 第48页 |
5.1.2 设计权责匹配的激励标的 | 第48-49页 |
5.1.3 基于企业发展战略选择激励模式 | 第49页 |
5.1.4 设置动态化多维度的激励条件 | 第49-50页 |
5.1.5 根据激励对象的层级提供多种激励退出方式 | 第50-51页 |
5.2 优化设计方案比较 | 第51-54页 |
第6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6.1 结论 | 第54-55页 |
6.1.1 集团公司股权层面保持控股股东的控制力不变 | 第54页 |
6.1.2 激励标的选择应与激励对象的职责权限相匹配 | 第54-55页 |
6.1.3 利用集团公司股权激励解决第一类委托代理问题 | 第55页 |
6.1.4 利用项目公司股权激励解决第二、三类委托代理问题 | 第55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附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