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7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2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3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1.1.4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17-20页 |
1.1.4.1 探索有效的疏散途径和方法 | 第17-18页 |
1.1.4.2 构建适应滨海城市灾害的避难空间体系 | 第18-20页 |
1.2 相关研究的界定 | 第20-35页 |
1.2.1 滨海城市 | 第20-28页 |
1.2.1.1 我国滨海城市灾害区域分类 | 第21-23页 |
1.2.1.2 滨海城市空间特点 | 第23-25页 |
1.2.1.3 城市社区 | 第25-28页 |
1.2.2 疏散行为 | 第28-29页 |
1.2.3 模型评估 | 第29-31页 |
1.2.4 避难空间 | 第31-32页 |
1.2.5 软件应用的科学性 | 第32-35页 |
1.2.5.1 本文采用GIS应用软件 | 第32-33页 |
1.2.5.2 本文采用MapInfo应用软件 | 第33页 |
1.2.5.3 本文采用Mapinfo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的科学性 | 第33-35页 |
1.3 国外滨海城市疏散和避难空间研究 | 第35-55页 |
1.3.1 国外滨海城市灾害 | 第35-41页 |
1.3.2 日本避难疏散相关研究 | 第41-45页 |
1.3.2.1 日本城市疏散和避难空间发展阶段 | 第41-42页 |
1.3.2.2 日本防灾体系与管理机制 | 第42-44页 |
1.3.2.3 相关法律法规 | 第44-45页 |
1.3.3 美国避难疏散相关研究 | 第45-49页 |
1.3.3.1 美国城市疏散和避难空间发展阶段 | 第45-47页 |
1.3.3.2 美国防灾体系和管理机制 | 第47-48页 |
1.3.3.3 相关法律法规 | 第48-49页 |
1.3.4 英国避难疏散相关研究 | 第49-52页 |
1.3.4.1 英国城市疏散和避难空间发展阶段 | 第49-51页 |
1.3.4.2 英国防灾体系和管理机制 | 第51页 |
1.3.4.3 相关法律法规 | 第51-52页 |
1.3.5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52-55页 |
1.4 国内滨海城市疏散和避难空间研究 | 第55-66页 |
1.4.1 我国滨海城市典型灾害分类 | 第55-62页 |
1.4.1.1 我国滨海城市灾害 | 第55-58页 |
1.4.1.2 我国滨海城市灾害特征 | 第58-62页 |
1.4.1.3 我国滨海城市典型灾害 | 第62页 |
1.4.2 我国避难疏散相关研究概况 | 第62-66页 |
1.4.2.1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 | 第62-64页 |
1.4.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64-66页 |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66-69页 |
1.5.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66-68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68-69页 |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69-71页 |
第二章 行为空间 | 第71-115页 |
2.1 空间认知与逃生决策 | 第71-80页 |
2.1.1 空间认知 | 第71-80页 |
2.1.1.1 空间知觉的特性 | 第72-74页 |
2.1.1.2 环境知觉的选择性 | 第74-75页 |
2.1.1.3 知觉的恒常性与错视 | 第75-76页 |
2.1.1.4 空间认知的一般规律 | 第76-80页 |
2.2 行为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 第80-90页 |
2.2.1 行为的特性 | 第80-85页 |
2.2.1.1 行为的含义 | 第80-81页 |
2.2.1.2 行为特性 | 第81页 |
2.2.1.3 行为的差异性 | 第81-82页 |
2.2.1.4 行为的产生与认知理论的发展 | 第82-85页 |
2.2.2 行为选择的广度与维度 | 第85-90页 |
2.2.2.1 注意的广度 | 第85页 |
2.2.2.2 认知的范围 | 第85-86页 |
2.2.2.3 空间表征 | 第86-89页 |
2.2.2.4 空间的易辨认性 | 第89-90页 |
2.3 空间行为 | 第90-102页 |
2.3.1 空间形式与防灾功能 | 第91-97页 |
2.3.1.1 空间 | 第91页 |
2.3.1.2 城市空间的特性 | 第91-93页 |
2.3.1.3 优化社区空间结构的防灾功能 | 第93-94页 |
2.3.1.4 社区空间对行为的引导与制约 | 第94-97页 |
2.3.2 空间需要 | 第97-102页 |
2.3.2.1 行为需要 | 第97-99页 |
2.3.2.2 空间需求 | 第99-100页 |
2.3.2.3 突发灾害下的空间需求 | 第100页 |
2.3.2.4 防灾空间道路的需求 | 第100-101页 |
2.3.2.5 应急避难空间的需求 | 第101页 |
2.3.2.6 城市公共绿地空间需求 | 第101-102页 |
2.4 恐慌行为反应及对空间认知的影响 | 第102-109页 |
2.4.1 恐慌下的心理机制 | 第103-105页 |
2.4.1.1 情感对心理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2.4.1.2 恐慌下的心理反应 | 第104-105页 |
2.4.2 应激反应类型 | 第105-107页 |
2.4.3 恐慌行为对空间认知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2.4.3.1 灾害情境下的环境因素 | 第107页 |
2.4.3.2 过度恐慌对空间认知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2.5 老年人群的避难行为空间需求 | 第109-114页 |
2.5.1 老年人的身体心理行为特征 | 第110-112页 |
2.5.1.1 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类型 | 第110页 |
2.5.1.2 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 第110-111页 |
2.5.1.3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活动范围 | 第111-112页 |
2.5.2 老年人突发灾害下的行为反应 | 第112-113页 |
2.5.3 老年人突发灾害空间需求的特殊性 | 第113-114页 |
2.6 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三章 疏散行为机理分析 | 第115-157页 |
3.1 瓶颈口竞争行为 | 第115-119页 |
3.1.1 瓶颈口现象 | 第115-116页 |
3.1.2 人流粘滞系数增加带来的拥堵 | 第116-117页 |
3.1.3 疏散人流受到节流带来的拥堵 | 第117-119页 |
3.2 延缓择机行为 | 第119-132页 |
3.2.1 正常偏见带来的延缓择机 | 第119-121页 |
3.2.2 不同认识带来的延缓择机可能性分析 | 第121-132页 |
3.2.2.1 延缓择机疏散模型(一) | 第122-124页 |
3.2.2.2 疏散者步行时间的计算 | 第124-126页 |
3.2.2.3 不同择机者的疏散流程及时间 | 第126-129页 |
3.2.2.4 延缓择机疏散模型(二) | 第129-130页 |
3.2.2.5 围合式布局 | 第130-132页 |
3.3 从众结伴行为 | 第132-147页 |
3.3.1“从众”的由来 | 第132-133页 |
3.3.2“从众”结伴的危害案例 | 第133-134页 |
3.3.3“从众”结伴的心理分析 | 第134-135页 |
3.3.4 科学防范灾害的成功案例 | 第135页 |
3.3.5 客观看待“从众”现象 | 第135-136页 |
3.3.6“从众”结伴疏散模型 | 第136-147页 |
3.3.6.1“从众”模型的构成和分析 | 第137-141页 |
3.3.6.2 疏散相关因素 | 第141-143页 |
3.3.6.3 社区街道灾民逃生结果分析 | 第143-147页 |
3.4 拥挤竞争行为 | 第147-152页 |
3.4.1 拥挤时容易摔倒的原因分析 | 第148-150页 |
3.4.1.1 相对静止状态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 第148-150页 |
3.4.2 拥挤群体相撞的危害 | 第150-151页 |
3.4.3 非常拥挤人群分析 | 第151-152页 |
3.4.4 防止拥挤的对策 | 第152页 |
3.5 小结 | 第152-157页 |
3.5.1 对“瓶颈口竞争行为”相关建议 | 第153页 |
3.5.2 对“延缓择机行为”相关建议 | 第153-154页 |
3.5.3 对“从众结伴行为”相关建议 | 第154-155页 |
3.5.4 对“拥挤竞争行为”相关建议 | 第155-157页 |
第四章 滨海城市避难空间体系建构 | 第157-172页 |
4.1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主要问题 | 第157-160页 |
4.1.1 避难场所类型与层级缺乏针对性 | 第157-158页 |
4.1.2 应急机制不完善 | 第158页 |
4.1.3 行为主体研究相对薄弱 | 第158-159页 |
4.1.4 灾害风险认知不足导致规划目标不明确 | 第159-160页 |
4.2 滨海城市社区综合防灾原则 | 第160-166页 |
4.2.1 针对多灾并发实现综合防灾的原则 | 第160-163页 |
4.2.2 以社区空间为载体的滨海城市全覆盖防灾原则 | 第163-165页 |
4.2.3 兼顾防灾疏散行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则 | 第165-166页 |
4.3 滨海城市避难空间体系的构成及内涵 | 第166-171页 |
4.3.1 滨海城市避难疏散场所的类型与分级 | 第166-168页 |
4.3.1.1 避难场所类型 | 第166-167页 |
4.3.1.2 避难场所分级 | 第167-168页 |
4.3.2 疏散路径建设 | 第168-169页 |
4.3.3 选址条件与配套管理 | 第169-171页 |
4.4 小结 | 第171-172页 |
第五章 适应滨海城市灾害特征的避难策略与疏散方法 | 第172-267页 |
5.1 滨海城市疏散与避难空间研究内容 | 第172-190页 |
5.1.1 滨海城市避难空间特征 | 第172-178页 |
5.1.1.1 滨海城市可提供为避难空间的用地 | 第172-174页 |
5.1.1.2 滨海城市避难空间形态与结构 | 第174-178页 |
5.1.2 滨海城市开敞空间防灾策略研究 | 第178-186页 |
5.1.3 滨海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策略 | 第186-190页 |
5.2 滨海城市海洋型避难疏散场所规划策略与疏散方法 | 第190-204页 |
5.2.1 构建滨海城市海啸避难所 | 第193-194页 |
5.2.2 滨海城市避难个体为本的海啸疏散模型 | 第194-195页 |
5.2.3 滨海城市海洋型灾害避难空间规划策略 | 第195-199页 |
5.2.3.1 建设海啸紧急避难设施 | 第197-198页 |
5.2.3.2 建立海啸预警系统 | 第198-199页 |
5.2.4 基于沃罗诺伊图的老龄人群海啸灾害疏散方法 | 第199-204页 |
5.2.4.1 城市浸水高度与受灾老年人群估算 | 第200-201页 |
5.2.4.2 基于网络沃罗诺伊领域图的空间数据生成方法 | 第201-202页 |
5.2.4.3 通过网络沃罗诺伊区域划分避难领域 | 第202-204页 |
5.3 滨海城市气象型避难疏散场所规划策略与疏散方法 | 第204-238页 |
5.3.1 建立气象型灾害风险评估图 | 第206-207页 |
5.3.2 构建滨海城市气象型避难所 | 第207-212页 |
5.3.2.1 气象型避难所防洪防涝设计要素 | 第208-209页 |
5.3.2.2 气象型避难所设计策略 | 第209-212页 |
5.3.3 滨海城市气象型灾害避难空间规划策略 | 第212-224页 |
5.3.3.1 滨海城市公共空间弹性改造策略 | 第212-215页 |
5.3.3.2 滨海城市可持续的排水系统 | 第215-224页 |
5.3.4 滨海城市大规模水灾广域避难策略研究 | 第224-229页 |
5.3.4.1 合理的避难时机选择 | 第224-228页 |
5.3.4.2 合理的避难方式选择 | 第228-229页 |
5.3.5 滨海城市水灾老龄人群疏散方法 | 第229-238页 |
5.3.5.1 大规模水灾以携带老龄者家庭为单位的疏散方法 | 第230-235页 |
5.3.5.2 滨海城市地下空间浸水避难疏散方法 | 第235-238页 |
5.4 滨海城市地质型避难疏散场所规划策略与疏散方法 | 第238-245页 |
5.4.1 避震疏散场所的抗震安全性评价 | 第239-240页 |
5.4.2 优化滨海城市避震疏散场所指标 | 第240-245页 |
5.5 滨海城市人为灾害避难疏散场所规划策略与疏散方法 | 第245-248页 |
5.5.1 构建滨海城市人防避难所 | 第245-246页 |
5.5.2 滨海城市人为灾害避难空间策略研究 | 第246-248页 |
5.6 强化学校应急防灾功能完善我国防灾策略 | 第248-266页 |
5.6.1 以中小学校园为载体的应急系统可行性策略研究 | 第248-252页 |
5.6.1.1 重大灾害应急机制的构建 | 第248-250页 |
5.6.1.2 应急避难系统的安全性与适宜性 | 第250-252页 |
5.6.2 日本应对突发灾害策略对我国应急机制的启示 | 第252-260页 |
5.6.2.1 灾前的应急准备工作 | 第253-255页 |
5.6.2.2 灾害发生时学校的避难运营系统 | 第255-259页 |
5.6.2.3 灾后的恢复期 | 第259-260页 |
5.6.3 深化平灾结合的应急避难策略 | 第260-264页 |
5.6.3.1 学校应急避难系统的构建与整合 | 第261-264页 |
5.6.4 基于老龄人群的应急防灾策略 | 第264-266页 |
5.7 小结 | 第266-267页 |
第六章 天津滨海新区塘沽老龄人群疏散分析 | 第267-304页 |
6.1 滨海新区塘沽概况 | 第267-271页 |
6.1.1 滨海新区人口密集地塘沽的地理位置 | 第267-269页 |
6.1.2 滨海新区塘沽的地质构造 | 第269-270页 |
6.1.3 滨海新区塘沽的地貌及形成原因 | 第270-271页 |
6.1.4 滨海新区塘沽的气候 | 第271页 |
6.1.5 滨海新区塘沽的水文条件 | 第271页 |
6.2 滨海新区塘沽的历史 | 第271-272页 |
6.3 滨海新区塘沽历史上记载的自然灾害 | 第272-273页 |
6.4 滨海新区塘沽陆地与海平面的位置变化 | 第273-274页 |
6.4.1 滨海新区塘沽自然灾害时海面高度的变化 | 第273-274页 |
6.4.2 滨海新区塘沽当今海平面高度的变化 | 第274页 |
6.5 自然灾害给滨海城市塘沽带来的经济损失 | 第274-276页 |
6.6 滨海新区塘沽历史上的各种灾害死伤人数 | 第276页 |
6.7 滨海新区塘沽的主要自然灾害构成 | 第276-277页 |
6.8 滨海新区塘沽与日本的对比 | 第277-284页 |
6.8.1 滨海新区塘沽的人口分析 | 第277-278页 |
6.8.2 滨海新区塘沽老龄人口状况 | 第278-279页 |
6.8.3 日本老龄人口状况 | 第279-280页 |
6.8.4 日本高龄人口在东日本地震中遇难的启示 | 第280-283页 |
6.8.5 滨海新区塘沽的老年公寓 | 第283-284页 |
6.9 滨海新区塘沽避难场所的位置分布 | 第284-287页 |
6.9.1 滨海新区塘沽的公园绿地 | 第285-286页 |
6.9.2 滨海新区塘沽内假设可作为疏散避难所的学校 | 第286-287页 |
6.10 滨海新区塘沽老龄人口疏散分析 | 第287-294页 |
6.10.1 滨海新区塘沽老年公寓居家养老的疏散用沃罗诺伊图分析 | 第288-293页 |
6.10.1.1 滨海新区塘沽老年公寓的疏散用沃罗诺伊图 | 第289-291页 |
6.10.1.2 滨海新区塘沽在家养老高龄人口疏散用沃罗诺伊图 | 第291-293页 |
6.10.2 滨海新区塘沽老年公寓和养老院的地理位置 | 第293-294页 |
6.11 滨海新区塘沽居家养老的高龄人的疏散研究 | 第294-301页 |
6.11.1 滨海新区杭州道街的地理位置 | 第294-295页 |
6.11.2 滨海新区塘沽杭州道街道及其周边的海拔地图(代灾害地图) | 第295-297页 |
6.11.3 居家养老高龄人口水灾避难疏散地图 | 第297-301页 |
6.11.3.1 滨海地区居住高楼的老龄人口的疏散地图 | 第297-299页 |
6.11.3.2 滨海地区居住普通楼房和平房老龄人口的疏散 | 第299-300页 |
6.11.3.3 现存紧急避难场所的配置建议 | 第300-301页 |
6.12 小结 | 第301-304页 |
第七章 论文结论及后续研究内容 | 第304-308页 |
7.1 论文总结与结论 | 第304-307页 |
7.2 论文局限性及后续研究方向 | 第307-308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308-310页 |
参考文献 | 第310-32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323-324页 |
致谢 | 第324-3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