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66块火驱开发技术及调控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6页 |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第一章 杜66块概况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 | 第18-44页 |
2.1 地层层序及层组划分 | 第18-19页 |
2.1.1 地层层序 | 第18页 |
2.1.2 对比标志及层组划分 | 第18-19页 |
2.2 构造 | 第19-21页 |
2.2.1 构造形态 | 第19-20页 |
2.2.2 断层发育及圈闭 | 第20-21页 |
2.3 沉积特征 | 第21-27页 |
2.3.1 沉积背景与沉积模式 | 第21-22页 |
2.3.2 沉积微相划分 | 第22-24页 |
2.3.3 微相展布 | 第24-27页 |
2.4 储层特征 | 第27-34页 |
2.4.1 储层砂体分布特征 | 第27-30页 |
2.4.2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0页 |
2.4.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30-31页 |
2.4.4 储层的成岩及储集空间 | 第31-32页 |
2.4.5 储层粘土矿物 | 第32-33页 |
2.4.6 储层润湿性 | 第33-34页 |
2.5 隔夹层特征 | 第34-38页 |
2.5.1 泥岩夹层分布特征 | 第34-35页 |
2.5.2 隔层分布特征 | 第35-38页 |
2.5.3 隔夹层岩性 | 第38页 |
2.6 储层岩石及流体热物性 | 第38-39页 |
2.6.1 导热 | 第38页 |
2.6.2 比热 | 第38-39页 |
2.6.3 热膨胀系数 | 第39页 |
2.6.4 热扩散 | 第39页 |
2.7 油水分布及油藏类型 | 第39-42页 |
2.7.1 油层平面展布 | 第39-42页 |
2.7.2 油层纵向展布及油藏类型 | 第42页 |
2.8 原油性质 | 第42-43页 |
2.9 油藏压力与温度 | 第43页 |
2.10 储量计算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火驱开发技术研究 | 第44-51页 |
3.1 火驱技术简介 | 第44-46页 |
3.1.1 火驱原理 | 第44页 |
3.1.2 综合特点 | 第44页 |
3.1.3 成功的关键 | 第44-45页 |
3.1.4 选井条件 | 第45-46页 |
3.1.5 火驱技术的优势与不足 | 第46页 |
3.1.6 火驱采油的基本操作程序 | 第46页 |
3.2 火驱开发历程 | 第46-47页 |
3.3 火驱开发现状 | 第47页 |
3.4 火驱开发规律研究 | 第47-51页 |
3.4.1 火驱开发阶段研究 | 第47-48页 |
3.4.2 火驱相关参数规律研究 | 第48-49页 |
3.4.3 火驱见效规律研究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火驱开发存在问题 | 第51-58页 |
4.1 油藏动用不均导致气窜现象严重 | 第51-53页 |
4.1.1 平面上火线推进不均匀 | 第51-52页 |
4.1.2 纵向运用程度差异较大 | 第52-53页 |
4.2 尾气给油井产生带来较大影响 | 第53-58页 |
4.2.1 尾气组分复杂存在安全隐患 | 第54页 |
4.2.2 尾气过高制约油井正常生产 | 第54-58页 |
第五章 火驱开发动态调控对策 | 第58-77页 |
5.2 平面火线控制技术 | 第58-65页 |
5.2.1 组合式吞吐引流模式 | 第58-63页 |
5.2.2 注采参数调整 | 第63-65页 |
5.3 纵向动用控制技术 | 第65-71页 |
5.3.1 分层采油测气管柱 | 第65-66页 |
5.3.2 生产井化学调堵 | 第66-70页 |
5.3.3 注气井分注 | 第70-71页 |
5.4 井网、井距优化 | 第71-73页 |
5.5 高尾气井治理 | 第73-77页 |
5.5.1 优化尾气处理工艺 | 第73页 |
5.5.3 优化管柱设计 | 第73-74页 |
5.5.4 完善高尾气井调控方法 | 第74-77页 |
第六章 火驱开发效果 | 第77-79页 |
6.1 增产效果明显 | 第77-78页 |
6.1.1 井组产量持续增长 | 第77页 |
6.1.2 单井日产明显上升 | 第77-78页 |
6.2 开井率大幅提高 | 第78页 |
6.3 开发指标明显改善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