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辽河保护区旅游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开原段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1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5-16页
        1.1.1 我国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最新要求第15页
        1.1.2 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对辽河生态建设的积极要求第15页
        1.1.3 开发辽河旅游景观的可行性第15-16页
    1.2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页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第16页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16页
    1.3 相关文献综述第16-17页
        1.3.1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第16-17页
        1.3.2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第17页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7-21页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3 论文研究框架第19-21页
第二章 自然保护区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综述第21-29页
    2.1 自然保护区概况第21-22页
    2.2 自然保护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限定要素第22-24页
        2.2.1. 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第22-23页
            2.2.1.1 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分类第22页
            2.2.1.2 人文旅游资源景观分类第22-23页
        2.2.2 自然保护区相关条例规定和保护分区第23-24页
        2.2.3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第24页
    2.3 保护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保护与开发第24-27页
        2.3.1 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第25-26页
            2.3.1.1 保护开发中寻求平衡第25页
            2.3.1.2 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第25页
            2.3.1.3 保护与开发并重第25-26页
        2.3.2 保护与开发的主要矛盾第26页
        2.3.3 如何协调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第26-27页
    2.4 小结第27-29页
第三章 辽河保护区的现状研究第29-41页
    3.1 辽河保护区的现状概况第29-30页
    3.2 旅游景观资源调查及评价第30-36页
        3.2.1 旅游景观自然资源第30-33页
            3.2.1.1 湿地植被资源第31页
            3.2.1.2 湿地珍稀鸟类资源第31-32页
            3.2.1.3 水体景观资源第32-33页
        3.2.2 旅游景观人文资源第33-36页
            3.2.2.1 辽河的历史传说第33页
            3.2.2.2 辽河的人文历史第33-35页
            3.2.2.3 辽河的民俗文化第35-36页
    3.3 旅游业的调查与分析第36-39页
        3.3.1 辽河保护区旅游景观的优势第36-37页
            3.3.1.1 旅游景观自然环境优越第36页
            3.3.1.2 旅游景观人文资源历史悠久第36页
            3.3.1.3 民俗文化丰富第36-37页
        3.3.2 辽河保护区旅游景观开发应注意第37-39页
            3.3.2.1 生态平衡脆弱第37页
            3.3.2.2 交通不便第37页
            3.3.2.3 缺乏规划和强有力的指导第37-39页
    3.4 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辽河保护区旅游带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第41-59页
    4.1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第41-51页
        4.1.1 河北唐山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方案设计第41-42页
        4.1.2 辽河口生态区景观分区与开发规划第42-44页
        4.1.3 洛杉矶河道复兴规划第44-48页
        4.1.4 伦敦湿地公园运作模式与设计概念第48-51页
    4.2 辽河保护区旅游带景观规划设计目的与原则第51-53页
        4.2.1 辽河保护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第52页
        4.2.2 辽河保护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第52-53页
            4.2.2.1 辽河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景观开发原则第52-53页
            4.2.2.2 辽河景观规划设计人文景观开发原则第53页
    4.3 辽河保护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新方向——生态旅游开发第53-55页
        4.3.1 以保护与开发并重为主体,保持湿地生态平衡,开展生态旅游第54页
        4.3.2 景区安全保障设计,做好防火防洪生态保护第54页
        4.3.3 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应开发其自然美第54-55页
        4.3.4 加强市场导向,完善旅游运行机制,扩大旅游市场第55页
    4.4 辽河保护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新方向——人文旅游开发第55-57页
        4.4.1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第55页
        4.4.2 树立“以人文本”的人文旅游精神第55-56页
        4.4.3 对资源进行整合开发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第56页
        4.4.4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品位第56页
        4.4.5 突出地方特色,建设人文旅游接侍服务区第56-57页
    4.5 小结第57-59页
第五章 开原段辽河保护区旅游带景观规划设计第59-81页
    5.1 规划设计总则第59-60页
        5.1.1 指导思想第59页
        5.1.2 战略目标第59页
        5.1.3 设计依据第59页
        5.1.4 设计范围第59-60页
    5.2 保护区总体景观规划设计(资源整合与景观规划设计分区)第60-64页
        5.2.1 以自然资源为主体特色的分区设计第60-63页
            5.2.1.1 绿色湿地游第61-62页
            5.2.1.2 白色观鸟岛第62页
            5.2.1.3 蓝色水上游第62-63页
        5.2.2 以人文资源为主体特色的分区设计第63-64页
            5.2.2.1 红色文化游第63页
            5.2.2.2 金色浪漫游第63页
            5.2.2.3 黑色民俗游第63-64页
        5.2.3 以农业资源为主体特色的观光农业区第64页
    5.3 保护区区域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细节设计)第64-71页
        5.3.1 兴隆台广场第65-66页
        5.3.2 五棵树旅游中心第66-68页
        5.3.3 紫烟菊海外景主题公园第68-69页
        5.3.4 主要景观材料第69-71页
            5.3.4.1 生态栈道第69-71页
            5.3.4.2 景观种植第71页
    5.4 设计方案对保护区的保护规划与安全保障开发第71-77页
        5.4.1 完善保护区生态系统第71-74页
            5.4.1.1 划定湿地林地保护区第72页
            5.4.1.2 生态游路线设定第72-73页
            5.4.1.3 建立必要旅游设施第73-74页
        5.4.2 保障景区防火安全第74-76页
            5.4.2.1 划分保护区主防火隔离带第74页
            5.4.2.2 确定保护区一级防火分区第74-75页
            5.4.2.3 根据游览项目设置次级防火分区第75页
            5.4.2.4 严格防范游览活动中的火灾隐患第75-76页
            5.4.2.5 紧急疏散线路规划第76页
        5.4.3 保障景区防汛安全第76-77页
            5.4.3.1 旅游必须保证辽河主行洪区安全第77页
            5.4.3.2 旅游开发结合河道整治,提高防洪标准第77页
            5.4.3.3 结合水土保持、保证防汛设备设施安全第77页
    5.5 保护区未来规划及分期建设第77-79页
        5.5.1 三带三阶段的开发模式第77页
        5.5.2 三年三台阶的开发计划第77-78页
        5.5.3 分期建设规划第78-79页
    5.6 小结第79-81页
第六章 结论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5页
作者简介第85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5-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压缩感知的计算成像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荧光光谱的高等植物光合作用实时检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