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1.3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2 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第二章 道路客运班线集约化改造后评价概念 | 第12-17页 |
2.1 论文研究范围 | 第12页 |
2.2 道路客运班线集约化改造的相关概念 | 第12-14页 |
2.2.1 集约化的含义 | 第12页 |
2.2.2 道路客运班线集约化改造的含义 | 第12-13页 |
2.2.3 道路客运班线集约化改造的条件及目的 | 第13-14页 |
2.2.4 道路客运班线集约化改造的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14页 |
2.3 后评价的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2.3.1 后评价的含义 | 第14-15页 |
2.3.2 后评价包含的内容 | 第15-16页 |
2.3.3 后评价研究成果 | 第1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三章 道路客运班线集约化改造利益相关者与后评价体系确定 | 第17-25页 |
3.1 基本理论与概念 | 第17-19页 |
3.1.1 利益相关者 | 第17-18页 |
3.1.2 道路客运班线集约化改造的利益相关者 | 第18-19页 |
3.2 道路客运班线集约化改造效果后评价指标确定原则 | 第19-20页 |
3.3 道路客运班线集约化改造后评价指标确定 | 第20-2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四章 指标量化方法和等级划分研究 | 第25-34页 |
4.1 道路客运班线集约化改造效果后评价指标量化和等级划分依据 | 第25页 |
4.2 后评价指标的量化方式和等级划分 | 第25-33页 |
4.3 指标属性汇总 | 第3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34-40页 |
5.1 评价方法选取 | 第34页 |
5.2 可拓物元模型 | 第34-37页 |
5.3 赋权方法确定 | 第37-38页 |
5.4 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 第38-39页 |
5.5 综合步骤 | 第3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六章 实例论证 | 第40-54页 |
6.1 实例背景 | 第40-42页 |
6.2 评价指标的数据收集 | 第42-46页 |
6.3 评价过程 | 第46-52页 |
6.4 改进措施和建议 | 第52-5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 1 | 第60-61页 |
附录 2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