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

基于VISSIM仿真的应急事件下区域路网连通可靠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1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5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二章 应急事件下区域路网连通可靠性计算模型第17-36页
    2.1 区域路网可靠性评价指标第17-20页
        2.1.1 区域路网连通可靠性第17页
        2.1.2 区域路网行程时间可靠性第17-19页
        2.1.3 区域路网路网容量可靠性第19页
        2.1.4 区域路网可靠性评价指标分析第19-20页
    2.2 应急事件下区域路网连通度的计算模型第20-25页
        2.2.1 区域路网连通度的定义第20-21页
        2.2.2 区域路网连通度的计算方法第21-23页
        2.2.3 应急事件下连通度计算模型优化第23-25页
    2.3 连通度指数计算实例分析第25-35页
        2.3.1 数据采集设备第25-26页
        2.3.2 实验数据分析第26-28页
        2.3.3 路段连通度的计算第28-31页
        2.3.4 路网连通度的计算及实例分析第31-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基于VISSIM仿真的区域路网连通度指数分析第36-50页
    3.1 区域路网仿真模型建立第36-42页
        3.1.1 仿真平台比选第36-37页
        3.1.2 仿真模型创建流程第37页
        3.1.3 仿真交通背景导入第37-38页
        3.1.4 仿真节点建立第38-40页
        3.1.5 仿真平台数据设置第40页
        3.1.6 行驶规则设定第40-41页
        3.1.7 区域路网模型创建成果第41-42页
    3.2 区域路网仿真模型修正第42-46页
        3.2.1 修正参数的确定第42-43页
        3.2.2 修正方法的确定第43-44页
        3.2.3 关键参数修正第44-45页
        3.2.4 区域路网仿真模型验证第45-46页
    3.3 连通可靠性计算模型与仿真计算模型关系研究第46-49页
        3.3.1 试验段仿真模型建立第46-48页
        3.3.2 计算值与仿真值拟合第48-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应急事件下区域路网连通可靠性及交通诱导研究第50-84页
    4.1 应急事件下交通诱导方式的选择第50-55页
        4.1.1 应急事件下主线交通诱导策略第50-51页
        4.1.2 应急事件下互通式立交通诱导方式第51-52页
        4.1.3 应急事件下可变信息牌诱导策略第52-53页
        4.1.4 应急事件下交叉口信号灯诱导策略第53-55页
    4.2 应急事件下区域路网连通可靠性研究第55-65页
        4.2.1 区域路网关键节点交通状况分析第55-57页
        4.2.2 基于VISSIM的应急事件仿真第57-59页
        4.2.3 区域路网交通诱导方案制定第59-61页
        4.2.4 基于VISSIM的交通诱导仿真第61-65页
    4.3 应急事件下区域路网重要路段连通可靠性研究第65-79页
        4.3.1 区域路网应急事件分级第65-66页
        4.3.2 应急事件下路网仿真参数的设置第66-69页
        4.3.3 应急事件下区域路网重要路段交通特征分析第69-70页
        4.3.4 应急事件下G92连通可靠性分析第70-73页
        4.3.5 应急事件下S308连通可靠性分析第73-76页
        4.3.6 应急事件下X124连通可靠性分析第76-79页
    4.4 区域路网连通可靠性改善建议第79-83页
        4.4.1 设置救援与疏散专用通道第80-81页
        4.4.2 设置优先通行车道第81-82页
        4.4.3 设置反向疏散路段第82-83页
    4.5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主要研究成果第84-85页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第91-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LTE上行链路信道与干扰预测算法研究
下一篇:冠伟公司项目预算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