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基于地域特色的主题广场设计研究--以“城市之声”主题广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第9-10页
        1.1.1 逐渐流失的地域特色第9页
        1.1.2 地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第9-10页
        1.1.3 广场景观过于雷同,缺乏自身特色第10页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第10页
        1.2.2 论文选题的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1-14页
        1.3.1 国外研究概况第11-1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4 研究方法第14页
        1.4.1 理论研究方法第14页
        1.4.2 实践研究方法第14页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第14-16页
第2章 地域特色与主题广场的相关概念第16-21页
    2.1 地域特色概述第16-17页
        2.1.1 地域特色的含义第16页
        2.1.2 地域特色的主要特点第16-17页
        2.1.3 地域特色的表现形式第17页
        2.1.4 全球化浪潮下的地域特色危机第17页
    2.2 主题广场第17-18页
        2.2.1 主题广场的含义第17页
        2.2.2 主题广场的组成元素第17-18页
        2.2.3 目前我国主题广场在实践中的主要问题第18页
    2.3 主题广场与地域特色的关系第18-19页
        2.3.1 主题广场是地域特色的载体第18页
        2.3.2 地域特色是主题广场景观设计的源泉第18-19页
    2.4 地域特色在主题广场景观中的价值体现第19-20页
        2.4.1 社会效益第19页
        2.4.2 生态效益第19页
        2.4.3 经济效益第19-20页
    2.5 小结第20-21页
第3章 地域特色在主题广场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方法第21-28页
    3.1 空间景观结构的组织手法第21-23页
        3.1.1 通过空间轴线串联城市脉络第21页
        3.1.2 通过时间轴线联合传统与现代第21-22页
        3.1.3 通过景观轴线组织广场空间形态第22-23页
    3.2 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第23-24页
        3.2.1 自然风光的引入第23页
        3.2.2 自然元素的引入第23-24页
    3.3 地域文化元素的应用手法第24-28页
        3.3.1 利用原有完好的传统文化展现广场景观特色第24-25页
        3.3.2 利用艺术化的手法创造地域文化符号第25-27页
        3.3.3 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元素的结合第27-28页
第4章 五峰县地域特色在“城市之声”民族广场中的应用第28-52页
    4.1 区位背景分析第28-35页
        4.1.1 五峰县地区的区位条件第28-29页
        4.1.2 五峰县地区的生态环境第29页
        4.1.3 五峰县地区土家族文化背景分析第29-35页
        4.1.4 五峰县地区发展地域特色景观建设的必要性第35页
    4.2 “民族之声”城市广场设计分析第35-43页
        4.2.1 基地现状分析第35页
        4.2.2 设计定位第35-36页
        4.2.3 设计构思第36-37页
        4.2.4 设计原则第37-39页
        4.2.5 总体布局第39-43页
    4.3 五峰县民间艺术在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第43-48页
        4.3.1 引入土家族民居建筑——形的重构第44-45页
        4.3.2 汇入土家族传统工艺——意的表达第45-46页
        4.3.3 融入土家族民俗文化——神的弘扬第46页
        4.3.4 民间艺术在传承中得到创新第46-47页
        4.3.5 民间艺术元素在公共服务设施中的利用第47-48页
    4.4 五峰县的自然元素在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第48-51页
        4.4.1 景观植物采用本土性和多样性的选择第48-49页
        4.4.2 植物的布局与广场整体布局相统一第49-50页
        4.4.3 利用植物景观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第50-51页
    4.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5章 结论和展望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时期湛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以雷州市杨家镇为例
下一篇:68Ga-NOTA-PRGD2 PET/CT显像评估心肌梗死后抗心肌重构药物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