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负载金纳米粒子催化剂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4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 金纳米粒子催化剂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概况第12-22页
        1.2.1 有机载体负载介孔结构的金属催化剂第12-13页
        1.2.2 磁性载体负载贵金属催化剂第13-15页
        1.2.3 植物还原材料负载金属催化剂第15-16页
        1.2.4 其他材料负载金属催化剂第16-19页
        1.2.5 无机介孔二氧化硅负载金属催化剂第19-22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和表征方法第24-31页
    2.1 实验所用药品和仪器第24-25页
    2.2 实验技术与流程第25-26页
        2.2.1 金纳米粒子(Au NPs)的制备第25页
        2.2.2 介孔二氧化硅包覆Au纳米粒子(Au@Si O2)的制备第25-26页
        2.2.3 一步法制备Au@MSNs第26页
        2.2.4 制备二次包覆Au@MSNs第26页
    2.3 样品表征方法第26-27页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反应选择第27-28页
        2.4.1 对硝基苯酚(4-NP)催化还原反应第27页
        2.4.2 亚甲基蓝催化还原反应第27页
        2.4.3 罗丹明B(Rh-B)催化还原反应第27-28页
        2.4.4 TMB催化氧化反应第28页
    2.5 催化剂活性评价反应实施方法第28-31页
        2.5.1 Au纳米粒子(Au NPs)催化 4-NP还原反应活性测试第28页
        2.5.2 Au@Si O2催化 4-NP还原反应活性测试第28-29页
        2.5.3 Au@MSNs催化 4-NP还原反应活性测试第29页
        2.5.4 Au@MSNs催化 4-NP还原反应循环活性测试第29页
        2.5.5 Au@MSNs催化 4-NP高温还原反应活性测试第29页
        2.5.6 Au@MSNs催化亚甲基蓝还原反应活性测试第29-30页
        2.5.7 Au@MSNs催化罗丹明B还原反应活性测试第30页
        2.5.8 Au@MSNs催化 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氧化反应活性测试第30-31页
第3章 Au@Si O2核壳结构的制备及表征第31-41页
    3.1 金纳米粒子(Au NPS)的制备和表征第31-34页
        3.1.1 Au纳米粒子(Au NPs)的制备第31页
        3.1.2 Au纳米粒子(Au NPs)的紫外-可见光谱第31-32页
        3.1.3 Au纳米粒子(Au NPs)的耐溶剂和酸碱性表征第32-33页
        3.1.4 Au纳米粒子(Au NPs)的催化反应测试第33-34页
    3.2 Au@Si O2核壳结构的制备和表征第34-40页
        3.2.1 Au@Si O2核壳结构的制备第34页
        3.2.2 Au@Si O2核壳结构的紫外-可见光谱表征第34-35页
        3.2.3 Au@Si O2核壳结构的耐溶剂和酸碱性表征第35-36页
        3.2.4 Au@Si O2核壳结构的SEM和TEM表征第36-37页
        3.2.5 Au@Si O2核壳结构的X射线衍射表征第37-38页
        3.2.6 Au@Si O2核壳结构的TGA表征第38-39页
        3.2.7 Au@Si O2核壳结构的BET表征第39-40页
        3.2.8 Au@Si O2核壳结构的催化反应测试第40页
    3.3 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Au@MSNS结构的制备和改性研究第41-73页
    4.1 Au@MSNS的制备与表征第41-62页
        4.1.1 Au@MSNs的制备第41页
        4.1.2 Au@MSNs的紫外吸收表征第41-42页
        4.1.3 Au@MSNs的耐酸碱性表征第42-43页
        4.1.4 Au@MSNs的SEM和TEM表征第43-47页
        4.1.5 Au@MSNs孔结构表征第47-50页
        4.1.6 Au@MSNs的XRD表征第50页
        4.1.7 Au@MSNs的催化还原 4-NP反应测试第50-53页
        4.1.8 Au@MSNs的循环催化反应测试第53-56页
        4.1.9 Au@MSNs的元素分析及TOF计算第56-57页
        4.1.10 Au@MSNs催化还原亚甲基蓝测试第57-59页
        4.1.11 Au@MSNs催化还原罗丹明B测试第59-60页
        4.1.12 Au@MSNs催化氧化TMB测试第60-62页
    4.2 Au@MSNS的二次包覆第62-72页
        4.2.1 二次包覆Au@MSNs的制备第62页
        4.2.2 二次包覆Au@MSNs的紫外-可见吸收表征第62-63页
        4.2.3 二次包覆Au@MSNs的SEM和TEM表征第63-66页
        4.2.4 二次包覆Au@MSNs的XRD表征第66页
        4.2.5 二次包覆Au@MSNs孔结构表征第66-67页
        4.2.6 高温催化测试第67-68页
        4.2.7 二次包覆Au@MSNs的循环催化测试第68-70页
        4.2.8 二次包覆Au@MSNs的元素分析及TOF计算第70-72页
    4.3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结论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80-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保荐机构先行赔付制度研究--以万福生科案为例
下一篇:反垄断法规制视阈下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