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层面上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现实层面上的意义 | 第13页 |
1.2.3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9页 |
1.3.1 有关微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2 有关跨文化传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关键概念与理论工具 | 第22-31页 |
2.1 关键概念 | 第22-24页 |
2.1.1 微博 | 第22页 |
2.1.2 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官方微博 | 第22-23页 |
2.1.3 跨文化传播 | 第23页 |
2.1.4 美国文化 | 第23-24页 |
2.2 理论工具:跨文化传播理论 | 第24-31页 |
2.2.1 中美两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 第25页 |
2.2.2 跨文化活动的传播模式 | 第25-31页 |
第三章 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官方微博文本分析 | 第31-65页 |
3.1 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官方微博样本类目建构 | 第31-36页 |
3.2 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官方微博基本情况 | 第36-39页 |
3.2.1 微博开通时间与现状 | 第36页 |
3.2.2 发布(转发)微博的时间分布 | 第36-38页 |
3.2.3 微博发布终端模式 | 第38-39页 |
3.3 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官方微博主题分布 | 第39-49页 |
3.3.1 微博内容上的美国相关与中国相关 | 第39页 |
3.3.2 微博内容与美国相关的主题 | 第39-43页 |
3.3.3 微博内容展现中美之间交流互动的主题 | 第43-48页 |
3.3.4 微博内容与中国相关的主题 | 第48-49页 |
3.4 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官方微博的传播方式 | 第49-55页 |
3.4.1 传播的符号类型 | 第50-51页 |
3.4.2 微博的语种选择 | 第51-52页 |
3.4.3 微博的文本来源 | 第52-53页 |
3.4.4 微博的文本诉求 | 第53-55页 |
3.5 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官方微博中美国价值观的展现 | 第55-61页 |
3.5.1 宗教精神 | 第55-58页 |
3.5.2 个人主义 | 第58-59页 |
3.5.3 民主主义 | 第59-60页 |
3.5.4 进步和变化 | 第60-61页 |
3.6 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官方微博传播特点 | 第61-65页 |
3.6.1 微博表达形式丰富 | 第61-62页 |
3.6.2 “润物细无声” | 第62-63页 |
3.6.3 “隔山打牛”的报道方式 | 第63页 |
3.6.4 巧妙处理敏感话题 | 第63-65页 |
第四章 个案分析 | 第65-73页 |
4.1 对微博信息持赞的态度 | 第66-69页 |
4.1.1 直接支持美国传达的观点 | 第66-67页 |
4.1.2 对美国驻港总领事馆的“卖萌”表示支持 | 第67-68页 |
4.1.3 对美国的祝福 | 第68-69页 |
4.2 没有明确立场的评论 | 第69-70页 |
4.3 对内容持反对的态度 | 第70-73页 |
4.3.1 指出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 第70-71页 |
4.3.2 掩盖在民主之下的罪恶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6页 |
一、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官方微博的跨文化传播特色 | 第73-74页 |
二、我们如何进行跨文化传播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
附录 样本列表 | 第82-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