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2-5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空心楼盖结构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1.2.1 直接设计法 | 第15-17页 |
1.2.2 等代框架法 | 第17-21页 |
1.2.3 拟板法 | 第21-23页 |
1.2.4 拟梁法 | 第23-24页 |
1.3 板柱节点冲切研究现状 | 第24-46页 |
1.3.1 冲切承载能力规范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1.3.2 冲切分析模型 | 第27-43页 |
1.3.3 板柱结构基于性能设计现状 | 第43-46页 |
1.4 存在的问题 | 第46-49页 |
1.4.1 空心楼盖结构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1.4.2 板柱节点冲切分析存在的问题 | 第47-49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49-52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49-5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50-52页 |
2 薄壁结构试验及数值模型校核 | 第52-66页 |
2.1 材性试验 | 第52-56页 |
2.1.1 弹性模量 | 第52-54页 |
2.1.2 材料强度 | 第54页 |
2.1.3 泊松比 | 第54-55页 |
2.1.4 粘接强度 | 第55-56页 |
2.2 单箱室箱梁试验 | 第56-58页 |
2.2.1 试验内容 | 第56页 |
2.2.2 模型设计与制作 | 第56-57页 |
2.2.3 模型试验及结果 | 第57-58页 |
2.3 多箱室单向肋板试验 | 第58-59页 |
2.3.1 试验内容 | 第58页 |
2.3.2 模型设计与制作 | 第58-59页 |
2.3.3 模型试验及结果 | 第59页 |
2.4 数值模型校核 | 第59-64页 |
2.4.1 梁单元数值模型校核 | 第60-61页 |
2.4.2 实体单元数值模型校核 | 第61-6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3 空心楼盖直接设计法研究 | 第66-80页 |
3.1 楼盖参数、计算模型及Python脚本 | 第66-68页 |
3.2 空心板与实心板弯矩分布规律对比 | 第68-69页 |
3.3 柱帽尺寸对弯矩分布的影响 | 第69-71页 |
3.4 空心率对二次弯矩分配系数的影响 | 第71-75页 |
3.4.1 柱上板带负弯矩分配系数 | 第71-72页 |
3.4.2 柱上板带正弯矩分配系数 | 第72-73页 |
3.4.3 柱上板带梁弯矩分配系数 | 第73-75页 |
3.5 端板格弯矩分配 | 第75-77页 |
3.5.1 总弯矩在支座截面和跨中截面的分配 | 第75-76页 |
3.5.2 端板格外支座负弯矩的分配 | 第76-77页 |
3.6 空心楼盖一次及二次弯矩分配系数的建议 | 第77-7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4 空心楼盖拟板法研究 | 第80-106页 |
4.1 弹性薄板的相关理论 | 第80-86页 |
4.1.1 弹性薄板弯曲的微分方程 | 第80-81页 |
4.1.2 均布荷载下不同边界条件矩形板弯曲的解 | 第81-86页 |
4.2 剪切变形对箱型截面构件的影响 | 第86-91页 |
4.3 不同拟板法内力及变形对比分析 | 第91-98页 |
4.3.1 三种拟板刚度等效方法 | 第91-93页 |
4.3.2 拟板法内力及变形对比分析 | 第93-98页 |
4.4 考虑剪切变形影响对空心楼盖挠度的修正 | 第98-101页 |
4.4.1 面向箱型梁的剪切模量修正 | 第98-99页 |
4.4.2 面向箱型空心楼盖的剪切模量修正 | 第99-100页 |
4.4.3 基于剪切模量修正的实用挠度计算方法 | 第100-101页 |
4.5 算例验证 | 第101-105页 |
4.5.1 构造各向同性板算例 | 第101-102页 |
4.5.2 复杂边界条件下多板格算例 | 第102-103页 |
4.5.3 构造各向异性板算例 | 第103-104页 |
4.5.4 试验试件实测挠度验证 | 第104-10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5 空心楼盖拟梁法研究 | 第106-132页 |
5.1 空心楼盖扭转特性分析及假定 | 第106-107页 |
5.2 弹性梁单元及薄壁杆件自由扭转的相关理论 | 第107-111页 |
5.3 抗扭刚度对拟梁法的影响 | 第111-115页 |
5.4 基于多箱室扭转理论的扭转刚度修正 | 第115-118页 |
5.5 拟梁法建模 | 第118-120页 |
5.5.1 柱轴线梁的处理 | 第118页 |
5.5.2 板柱节点区域的处理 | 第118-120页 |
5.5.3 等效节点荷载的计算 | 第120页 |
5.6 算例验证 | 第120-131页 |
5.6.1 刚性支撑板算例 | 第121-123页 |
5.6.2 柔性支撑板算例 | 第123-125页 |
5.6.3 柱支撑板算例 | 第125-128页 |
5.6.4 特殊板柱节点区域算例 | 第128-13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6 板柱节点冲切承载力及变形——分析方法 | 第132-166页 |
6.1 现有规范冲切承载力计算对比分析 | 第132-148页 |
6.1.1 数据准备 | 第132-136页 |
6.1.2 试验数据汇总 | 第136-137页 |
6.1.3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137-148页 |
6.2 板柱冲切试验现象分析 | 第148-150页 |
6.3 基于弯剪临界裂缝方法的冲切问题分析 | 第150-161页 |
6.3.1 破坏准则及材料本构 | 第150-153页 |
6.3.2 剪压区层模型的建立 | 第153-155页 |
6.3.3 曲率分布 | 第155-158页 |
6.3.4 冲切破坏面(或临界裂缝)的确定 | 第158-160页 |
6.3.5 尺寸效应及销栓作用 | 第160-161页 |
6.4 板柱节点荷载-转角全过程分析 | 第161-164页 |
6.4.1 荷载-转角能力曲线 | 第162-163页 |
6.4.2 荷载-转角需求曲线 | 第163-164页 |
6.4.3 板柱节点冲切承载力及变形全过程分析 | 第16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64-166页 |
7 板柱节点冲切承载力及变形——验证及简化 | 第166-184页 |
7.1 标准试件模型试验验证 | 第166-169页 |
7.1.1 数据概况 | 第166-167页 |
7.1.2 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的比较 | 第167-169页 |
7.2 非标准试件模型试验验证 | 第169-174页 |
7.2.1 等效转化过程 | 第169-171页 |
7.2.2 数据概况 | 第171-172页 |
7.2.3 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的比较 | 第172-174页 |
7.3 影响冲切承载力及变形的因素分析 | 第174-176页 |
7.4 冲切承载力及变形简化计算 | 第176-182页 |
7.4.1 简化计算方法 | 第176-179页 |
7.4.2 简化方法计算精度校核 | 第179-182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82-184页 |
8 结论及展望 | 第184-188页 |
8.1 关于空心楼盖结构分析方法的主要研究结论 | 第184-185页 |
8.2 关于板柱节点冲切问题的主要研究结论 | 第185页 |
8.3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85-186页 |
8.4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86-188页 |
致谢 | 第188-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208页 |
附录 | 第208-252页 |
A. 基于Python的空心楼盖自动建模及分析程序 | 第208-231页 |
B. 竖向荷载下板柱内节点冲切试验数据库 | 第231-241页 |
C. 标准试件试验数据库 | 第241-245页 |
D. 非标准试件试验数据库 | 第245-252页 |
E.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52页 |
F.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2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