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军事论文--军事技术论文--武器、军用器材论文--空军武器论文--防空武器论文

特征辅助的大机动目标拦截技术研究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5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6-20页
        1.1.1 应用需求第16-18页
        1.1.2 大机动目标拦截中存在的问题第18-20页
    1.2 末制导中估计器与制导律设计方法新进展第20-31页
        1.2.1 问题描述与方法分类第20-21页
        1.2.2 基于CEP的估计器与制导律独立设计方法第21-26页
        1.2.3 基于CEP的估计器与制导律联合设计方法第26-28页
        1.2.4 基于GST的估计器与制导律联合设计方法第28-30页
        1.2.5 其它估计器与制导律设计新方法第30-31页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工作安排第31-35页
        1.3.1 研究思路及主要问题第31-32页
        1.3.2 研究工作安排第32-35页
第二章 特征辅助末制导系统的可观测性分析第35-51页
    2.1 引言第35-36页
    2.2 问题描述第36-40页
        2.2.1 末制导拦截的数学模型第36-38页
        2.2.2 可观测性分析的基本概念第38-40页
    2.3 基于最小奇异值的可观测性分析方法第40-44页
        2.3.1 基本原理第40-41页
        2.3.2 仿真实例分析第41-44页
    2.4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可观测性分析方法第44-49页
        2.4.1 基本原理第44-45页
        2.4.2 仿真实例分析第45-47页
        2.4.3 雷达特征的可观测性分析第47-49页
    2.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三章 目标运动模式与弹目相对姿态关系的三维分析第51-72页
    3.1 引言第51-52页
    3.2 弹目相对姿态关系的描述第52-53页
    3.3 目标体坐标系与视线坐标系间的相对角速度第53-59页
        3.3.1 相对角速度的推导第54-56页
        3.3.2 弹目相对视线变化的近似模型第56-59页
    3.4 相对角速度与目标运动模式的关系第59-63页
        3.4.1 不同运动模式下相对角速度公式第59-60页
        3.4.2 相对角速度与目标运动模式的关系分析第60-63页
    3.5 仿真实验第63-70页
        3.5.1 视线角速度近似模型的验证第64-67页
        3.5.2 不同运动模式下相对角速度大小的比较第67-68页
        3.5.3 目标机动方向辨识的性能分析第68-70页
    3.6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基于ISAR图像的机动方向辨识第72-97页
    4.1 引言第72-73页
    4.2 机动方向辨识原理第73-78页
        4.2.1 成像模型第73-75页
        4.2.2 机动方向与图像特征的关系第75-77页
        4.2.3 辨识器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第77-78页
    4.3 机动方向辨识器设计第78-82页
        4.3.1 图像预处理第78-79页
        4.3.2 图像斜率及斜率导数的估计第79-80页
        4.3.3 姿态角估计第80-81页
        4.3.4 方向模糊的区分第81-82页
    4.4 仿真实验第82-95页
        4.4.1 仿真实验场景第82-83页
        4.4.2 无速度补偿误差下辨识器的理想性能第83-91页
        4.4.3 存在速度补偿误差下的辨识器性能第91-94页
        4.4.4 暗室测量数据验证第94-95页
    4.5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五章 特征辅助的估计器与制导律设计第97-131页
    5.1 引言第97-98页
    5.2 集成机动方向辨识的估计器设计第98-116页
        5.2.1 大机动目标拦截中几种估计器的性能分析第98-106页
        5.2.2 集成机动方向辨识的变结构多模估计器第106-111页
        5.2.3 仿真实验第111-116页
    5.3 集成机动方向辨识的微分对策制导律设计第116-124页
        5.3.1 微分对策制导律的对策解和捕获区分析第117-119页
        5.3.2 集成机动方向辨识的微分对策制导律基本原理第119-122页
        5.3.3 仿真实验第122-124页
    5.4 集成机动方向辨识的估计器与制导律联合设计第124-129页
        5.4.1 估计器与制导律联合设计的基本原理第125-126页
        5.4.2 仿真实验第126-129页
    5.5 本章小结第129-13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31-134页
    6.1 论文总结第131-132页
    6.2 工作展望第132-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9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49-151页
附录A 非线性系统的可观测性判定准则第151-156页
附录B 坐标系定义及转换第156-158页
    B.1 坐标系定义第156-157页
    B.2 坐标系间的变换关系第157-158页
    B.3 两坐标系间的相对角速度定义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物伞流固耦合及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现代GNSS信号恒包络生成与稳健接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