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意义及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综述 | 第12-18页 |
1.2.1 煤泥脱水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固液分离理论 | 第15-16页 |
1.2.3 滤饼结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8-21页 |
1.3.1 主要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第二章 试验方法及原煤性质研究 | 第21-37页 |
2.1 试样性质及试验试剂仪器 | 第21-29页 |
2.1.1 工业分析 | 第21页 |
2.1.2 粒度分析 | 第21-23页 |
2.1.3 矿物质组成分析 | 第23-25页 |
2.1.4 表面官能团分析 | 第25-26页 |
2.1.5 电位分析 | 第26-27页 |
2.1.6 试验试剂 | 第27页 |
2.1.7 试验仪器 | 第27-29页 |
2.2 试验效果评定指标 | 第29-32页 |
2.2.1 滤饼水分的测定 | 第29页 |
2.2.2 脱水速度的测定 | 第29页 |
2.2.3 滤饼平均质量比阻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 第29-31页 |
2.2.4 孔隙率 | 第31页 |
2.2.5 分形维数 | 第31-32页 |
2.3 试验方案 | 第32-36页 |
2.3.1 试验步骤 | 第32-35页 |
2.3.2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煤泥脱水效果及滤饼结构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37-57页 |
3.1 煤泥特性对脱水效果及滤饼结构特性的影响 | 第37-44页 |
3.1.1 煤样变质程度的影响 | 第37-39页 |
3.1.2 入料粒度的影响 | 第39-41页 |
3.1.3 煤泥密度的影响 | 第41-44页 |
3.2 煤浆特性对煤泥脱水效果及滤饼结构特性的影响 | 第44-50页 |
3.2.1 煤浆浓度的影响 | 第44-48页 |
3.2.2 煤浆pH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 滤饼的动态生长规律 | 第50-54页 |
3.3.1 脱水过程中脱水速度的动态变化 | 第51页 |
3.3.2 脱水过程中滤饼结构的变化规律 | 第51-53页 |
3.3.3 滤饼形成过程的模型分析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第四章 药剂对煤泥脱水效果及滤饼结构特性的影响 | 第57-87页 |
4.1 无机型助滤剂对煤泥脱水效果及滤饼结构特性的影响 | 第57-73页 |
4.1.1 KCl、NaCl的影响 | 第57-60页 |
4.1.2 CaCl_2、MgCl_2的影响 | 第60-63页 |
4.1.3 AlCl_3、FeCl_3的影响 | 第63-67页 |
4.1.4 Na_2SO_4、NaNO_3的影响 | 第67-70页 |
4.1.5 PAC的影响 | 第70-71页 |
4.1.6.无机型助滤剂对煤泥脱水效果的影响机理综合分析 | 第71-73页 |
4.2 有机型助滤剂对煤泥脱水效果及滤饼结构特性的影响 | 第73-84页 |
4.2.1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的影响 | 第73-76页 |
4.2.2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的影响 | 第76-80页 |
4.2.3 非离子聚丙烯酰胺(NPAM)的影响 | 第80-82页 |
4.2.4 有机型助滤剂的助滤作用机理分析 | 第82-8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第五章 各因素对滤饼水分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87-95页 |
5.1 灰色关联分析简介 | 第87-89页 |
5.1.1 灰色关联分析中的基本概念 | 第88页 |
5.1.2 灰色关联度模型 | 第88-89页 |
5.2 灰色关联模型及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89-93页 |
5.2.1 确定系统特征行为序列与因素行为序列 | 第89-91页 |
5.2.2 数据变化 | 第91-92页 |
5.2.3 灰色关联度 | 第92页 |
5.2.4 灰色关联度排序 | 第92-9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6.1 结论 | 第95-96页 |
6.2 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