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7-35页 | 
| 1.1 糖尿病概述 | 第17-20页 | 
| 1.1.1 糖尿病的发病现状 | 第17页 | 
| 1.1.2 DM带来的经济负担 | 第17-18页 | 
| 1.1.3 DM的临床症状 | 第18页 | 
| 1.1.4 DM的分类 | 第18-20页 | 
| 1.2 T2DM的发病机制 | 第20-25页 | 
| 1.2.1 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 第21-23页 | 
| 1.2.2 β 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 第23-25页 | 
| 1.3 T2DM的治疗策略及相关药物靶点 | 第25-32页 | 
| 1.3.1 T2DM的综合治疗策略 | 第26页 | 
| 1.3.2 改善胰岛素抵抗 | 第26-27页 | 
| 1.3.3 抑制肝糖异生 | 第27-29页 | 
| 1.3.4 胰岛素补偿或促胰岛素分泌 | 第29-31页 | 
| 1.3.5 抑制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 | 第31页 | 
| 1.3.6 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 第31-32页 | 
| 1.3.7 抗T2DM的联合用药策略 | 第32页 |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5页 | 
| 第2章 Kv2.1 抑制剂SP6616的抗T2DM作用机制研究 | 第35-67页 |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43页 | 
| 2.2.1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 2.2.2 细胞培养 | 第37页 | 
| 2.2.3 高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实验 | 第37-38页 | 
| 2.2.4 细胞活力测定(MTT)实验 | 第38页 | 
| 2.2.5 脂质体转染实验 | 第38页 | 
| 2.2.6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检测实验 | 第38-39页 | 
| 2.2.7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 | 第39-40页 | 
| 2.2.8 细胞核形态学分析 | 第40-41页 | 
| 2.2.9 流式细胞分析 | 第41页 | 
| 2.2.10 动物实验 | 第41-43页 | 
| 2.2.11 数据分析 | 第43页 | 
| 2.3 实验结果 | 第43-63页 | 
| 2.3.1 SP6616是Kv2.1 的选择性抑制剂 | 第43-45页 | 
| 2.3.2 SP6616改善胰岛?细胞功能 | 第45-47页 | 
| 2.3.3 SP6616改善?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 | 第47-58页 | 
| 2.3.4 SP6616抗体内?细胞凋亡及机制研究 | 第58-62页 | 
| 2.3.5 SP6616药理毒性的初步评价 | 第62-63页 | 
| 2.4 讨论 | 第63-67页 | 
| 第3章 DMT的抗T2DM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 第67-98页 | 
| 3.1 引言 | 第67-69页 |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9-76页 | 
| 3.2.1 实验材料 | 第69页 | 
| 3.2.2 小鼠肝原代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第69-70页 | 
| 3.2.3 肝脏葡萄糖生成(HGP)检测 | 第70-71页 | 
| 3.2.4 RNA抽提及q-PCR检测 | 第71-72页 | 
| 3.2.5 全细胞胰高血糖素受体结合测定 | 第72-73页 | 
| 3.2.6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检测 | 第73页 | 
| 3.2.7 细胞内cAMP含量的测定 | 第73页 | 
| 3.2.8 siRNA干扰技术 | 第73-74页 | 
| 3.2.9 Western Blot实验 | 第74页 | 
| 3.2.10 动物实验 | 第74-76页 | 
| 3.2.11 数据分析 | 第76页 | 
| 3.3 实验结果 | 第76-95页 | 
| 3.3.1 DMT抑制肝原代细胞的葡萄糖生成 | 第76-77页 | 
| 3.3.2 DMT抑制胰高血糖素刺激的糖异生相关基因转录 | 第77-78页 | 
| 3.3.3 DMT改善db/db小鼠的葡萄糖代谢 | 第78-79页 | 
| 3.3.4 DMT抑制db/db小鼠肝脏糖异生 | 第79-81页 | 
| 3.3.5 DMT抑制肝糖异生的机制研究 | 第81-92页 | 
| 3.3.6 DMT药理毒性的初步评价 | 第92-94页 | 
| 3.3.7 DMT药代动力学的初步评价 | 第94-95页 | 
| 3.4 讨论 | 第95-98页 | 
| 第4章 AMPK激动剂QVO的抗T2DM作用机制研究 | 第98-131页 | 
| 4.1 引言 | 第98-99页 |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9-105页 | 
| 4.2.1 实验材料 | 第99页 | 
| 4.2.2 小鼠肝原代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第99-100页 | 
| 4.2.3 HGP检测 | 第100页 | 
| 4.2.4 RNA抽提及q-PCR检测 | 第100-102页 | 
| 4.2.5 AMPK酶活性的检测 | 第102页 | 
| 4.2.6 siRNA干扰技术 | 第102页 | 
| 4.2.7 Western Blot实验 | 第102-103页 | 
| 4.2.8 MTT实验 | 第103页 | 
| 4.2.9 线粒体提取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检测 | 第103-104页 | 
| 4.2.10 动物实验 | 第104-105页 | 
| 4.2.11 数据分析 | 第105页 | 
| 4.3 实验结果 | 第105-128页 | 
| 4.3.1 QVO抑制肝糖异生 | 第105-107页 | 
| 4.3.2 QVO肝糖异生抑制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107-116页 | 
| 4.3.3 基于QVO的前药设计 | 第116-117页 | 
| 4.3.4 IVQ作为QVO前药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 第117-121页 | 
| 4.3.5 动物体内IVQ-HCl的抗T2DM药效学评价及机制研究 | 第121-127页 | 
| 4.3.6 IVQ-HCl 在体内毒性的初步评价 | 第127-128页 | 
| 4.4 讨论 | 第128-131页 |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31-134页 | 
| 5.1 结论 | 第131-132页 | 
| 5.2 讨论 | 第132-133页 | 
| 5.3 下一步工作 | 第133-1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4-147页 | 
| 附录 | 第147-150页 | 
| 作者简历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