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7-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 第10-13页 |
第二章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假设及作用 | 第13-17页 |
2.1 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 | 第13页 |
2.2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 第13-14页 |
2.3 本量利分析在企业中的作用 | 第14-17页 |
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在湖北泰隆公司应用中的问题和原因剖析 | 第17-24页 |
3.1 湖北泰隆公司运用传统本量利分析情况 | 第17-18页 |
3.1.1 湖北泰隆公司概况 | 第17页 |
3.1.2 传统本量利计算分析结果 | 第17页 |
3.1.3 导致实际利润偏离目标利润的具体情形 | 第17-18页 |
3.2 实际结果与目标预测发生较大偏差的根本原因分析 | 第18-24页 |
3.2.1 成本性态难以做到一次性区分到位 | 第18-21页 |
3.2.2 相关范围及线性相关有关条件随时间波动变化 | 第21页 |
3.2.3 品种结构随时间发生相应调整 | 第21页 |
3.2.4 业务量并非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 | 第21-22页 |
3.2.5 物价及售价出现变动且计算未作调整 | 第22页 |
3.2.6 生产经营周期偏长且计算未随之变通 | 第22-24页 |
第四章 对本量利分析在企业应用中的建议 | 第24-28页 |
4.1 成本性态分析应当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考虑 | 第24页 |
4.2 固定成本及单位变动成本发生变化时需重新计算 | 第24页 |
4.3 品种结构发生变化时应重新分析综合贡献毛益率 | 第24页 |
4.4 考虑多成本动因更加符合实际 | 第24-25页 |
4.5 应密切关注生产经营期间的物价变动 | 第25页 |
4.6 完善本量利分析计算方法 | 第25-28页 |
4.6.1 采取分段式、“动态化”本量利计算更加精确 | 第26-27页 |
4.6.2 考虑CPI变动更利于了解实际利润 | 第27-28页 |
第五章 湖北泰隆公司应用“动态”本量利分析的效果 | 第28-34页 |
5.1 用动态本量利模型分季度进行计算和分析 | 第28-33页 |
5.2 应用动态本量利模型的效果 | 第33-34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34-37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34-35页 |
6.1.1“动态”本量利分析的作用 | 第34页 |
6.1.2 采取“动态”本量利分析在企业应用中的贡献 | 第34-35页 |
6.2 对本量利分析在企业应用中的其他建议与展望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个人简历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