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本论文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6页 |
1.1 金纳米粒子制备方法及机理研究 | 第17-20页 |
1.2 金纳米粒子表面配体交换反应 | 第20-22页 |
1.3 纳米受限的高分子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质 | 第22-24页 |
1.4 纳米表界面表征方法 | 第24-26页 |
1.4.1 固体核磁共振(SSNMR) | 第24-25页 |
1.4.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 | 第25-26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6页 |
第二章 金纳米粒子Brust-Schiffrin两相法合成机理研究 | 第36-54页 |
2.1 前言 | 第36-3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2.2.1 材料 | 第38页 |
2.2.2 样品制备 | 第38-39页 |
2.2.3 样品的表征 | 第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9页 |
2.3.1 溶剂极性影响 | 第39-42页 |
2.3.2 溶液浓度影响 | 第42-43页 |
2.3.3 HOM2DJ和~1H-~1H COSY谱 | 第43-46页 |
2.3.4 类高分子化合物[Au(Ⅰ)SR]_n | 第46-48页 |
2.3.5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48-49页 |
2.4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第三章 金纳米粒子表面受限配体的运动性及配体交换反应活性研究 | 第54-77页 |
3.1 前言 | 第54-5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5-58页 |
3.2.1 材料 | 第55-56页 |
3.2.2 样品制备 | 第56-57页 |
3.2.3 样品的表征 | 第57-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72页 |
3.3.1 固体核磁共振氢谱(~1H SSNMR) | 第58-60页 |
3.3.2 偶极滤波(DF)表征金纳米粒子表面配体的受限态 | 第60-61页 |
3.3.3 4nm金纳米粒子表面配体交换反应 | 第61-64页 |
3.3.4 15nm金纳米粒子表面配体交换反应 | 第64-70页 |
3.3.5 不同金纳米粒子之间的表面配体交换反应 | 第70-72页 |
3.4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第四章 金纳米粒子表面受限高分子链的运动性及玻璃化转变行为 | 第77-98页 |
4.1 前言 | 第77-7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9-82页 |
4.2.1 材料 | 第80页 |
4.2.2 样品制备 | 第80-81页 |
4.2.3 样品的表征 | 第81-8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2-93页 |
4.3.1 单相法合成巯基聚苯乙烯保护的金纳米粒子 | 第83-85页 |
4.3.2 纳米受限高分子的分子运动性及玻璃化转变行为 | 第85-88页 |
4.3.3 纳米粒子表面受限态核-壳(两层)模型 | 第88-90页 |
4.3.4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PNCs) | 第90-92页 |
4.3.5 制备方法的影响 | 第92-93页 |
4.4 结论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第五章 氧化钛纳米粒子表面吸附水的检测 | 第98-111页 |
5.1 前言 | 第98-10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0-101页 |
5.2.1 材料 | 第100页 |
5.2.2 样品制备 | 第100页 |
5.2.3 样品的表征 | 第100-10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07页 |
5.3.1 氧化钛纳米粒子一维液体核磁谱 | 第101-102页 |
5.3.2 固体核磁谱检测TiO_2 NPs表面吸附水的反应活性 | 第102-104页 |
5.3.3 偶极滤波法检测TiO_2 NPs表面吸附水受限态 | 第104-106页 |
5.3.4 TiO_2 NPs表面不同层吸附水分子模型 | 第106-107页 |
5.4 结论 | 第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结束语 | 第111-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攻读博士其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课题论文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