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响应中的多元参与--以“芦山地震”为案例
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8页 |
一、问题与背景 | 第10-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问题 | 第11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一) 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二) 研究评价 | 第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7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8-21页 |
(一) 公共危机 | 第18-19页 |
(二) 公共危机响应阶段 | 第19页 |
(三) 多元主体 | 第19-21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一) 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二) 风险社会理论 | 第22-23页 |
(三) 公民社会理论 | 第23-24页 |
(四) 公共组织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以“芦山地震”为案例分析多元参与现状 | 第25-35页 |
一、案例背景及选取原因 | 第25页 |
(一) 案例背景 | 第25页 |
(二) 选取案例原因 | 第25页 |
二、数据收集分析 | 第25-32页 |
(一)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25-30页 |
(二) 数据分析 | 第30-32页 |
三、数据反映的问题与分析 | 第32-35页 |
(一) 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二) 总结我国多元主体应急响应现状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国外危机响应多元参与模式 | 第35-47页 |
一、 美国 | 第35-39页 |
(一) 政府 | 第35页 |
(二) 非政府组织 | 第35-36页 |
(三) 公众 | 第36页 |
(四) 启示 | 第36-39页 |
二、日本 | 第39-44页 |
(一) 组织架构 | 第39-40页 |
(二) 响应机制 | 第40-41页 |
(三) 社会参与机制 | 第41-42页 |
(四) 加强国际合作 | 第42页 |
(五) 日本应急响应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42-44页 |
三、新加坡 | 第44-47页 |
(一) 联合响应策略 | 第44页 |
(二) 协调的部门文化 | 第44页 |
(三) 社会办民防 | 第44-45页 |
(四) 新加坡应急管理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完善中国危机响应多元参与的对策 | 第47-54页 |
一、促进参与主体多元化 | 第47-48页 |
(一) 转变理念 | 第47-48页 |
(二) 培育社会资本 | 第48页 |
二、完善危机管理法律体系,明确不同主体职能 | 第48-54页 |
(一) 建立并完善我国危机管理法律体系 | 第48-49页 |
(二) 明晰不同组织的职责 | 第49-52页 |
(三) 搭建公共危机多元主体响应网络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