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 一、关于电子信息产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页 |
| 二、关于贡献率的界定 | 第10-11页 |
| 第四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 一、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1页 |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 一、研究对象的创新 | 第12页 |
|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 第一节 产品质量综述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 第14-15页 |
|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 第14页 |
| 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 第14页 |
| 三、产品质量升级增长理论 | 第14-15页 |
| 四、产业组织理论 | 第15页 |
| 第三节 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第15页 |
| 第四节 要素贡献率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 第三章 质量的属性以及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17-21页 |
| 第一节 质量的生产力特征分析 | 第17页 |
| 第二节 质量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分析 | 第17-18页 |
| 第三节 电子信息产品质量影响经济的内在机理 | 第18-19页 |
| 一、电子信息产品质量提高推进本行业技术标准的提高 | 第18页 |
| 二、塑造好的品牌并提高市场竞争力 | 第18-19页 |
| 三、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 | 第19页 |
| 第四节 电子信息产品质量影响经济的外在表现 | 第19-21页 |
| 一、电子信息产品质量影响本行业增长速度 | 第19页 |
| 二、电子信息产品质量影响本行业的经济增长质量与稳定性 | 第19-20页 |
| 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影响本行业及关联行业结构的优化 | 第20-21页 |
| 第四章 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分析 | 第21-27页 |
| 第一节 产业实力显著增强 | 第21-24页 |
| 第二节 创新能力增强 | 第24页 |
| 第三节 区域结构不平衡 | 第24-25页 |
| 第四节 总体技术水平仍相对落后 | 第25-26页 |
| 第五节 产品附加值低 | 第26-27页 |
| 第五章 电子信息产品质量贡献率的测度与评价 | 第27-39页 |
| 第一节 电子信息产品质量贡献率模型的构建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28-36页 |
| 一、变量选择 | 第28-29页 |
| 二、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的测算 | 第29-33页 |
| 三、资本存量的计算 | 第33-34页 |
| 四、数据来源 | 第34-36页 |
| 第三节 模型变量的计量分析 | 第36-37页 |
| 一、平稳性检验 | 第36页 |
| 二、协调检验 | 第36页 |
| 三、因果检验 | 第36-37页 |
| 四、质量滞后变量的增加 | 第37页 |
| 第四节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质量贡献率测度与评价实证研究 | 第37-39页 |
| 二、模型结果回归分析 | 第37-38页 |
| 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贡献率的评价 | 第38-39页 |
| 第六章 电子信息产品质量对我国经济增长具体影响实证研究 | 第39-52页 |
| 第一节 电子信息产品质量贡献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力分析 | 第39-41页 |
| 第二节 电子信息产品质量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弹性测度分析 | 第41-43页 |
| 第三节 电子信息产品质量对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弹性测度分析 | 第43-52页 |
| 一、对产业技术结构升级的贡献 | 第44-46页 |
| 二、对产业劳动力效率升级的贡献 | 第46-49页 |
| 三、对工业循环经济水平升级的贡献 | 第49-52页 |
| 第七章 结论及措施 | 第52-54页 |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2页 |
| 一、电子信息产品质量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贡献 | 第52页 |
| 二、电子信息产品质量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 | 第52页 |
| 第二节 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质量建议措施 | 第52-53页 |
|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