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农药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系列季铵盐的合成和生物杀灭作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5页
    1.1 引言第21-22页
    1.2 季铵盐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第22-24页
        1.2.1 传统合成法第22-23页
            1.2.1.1 一步合成法第22页
            1.2.1.2 两步合成法第22-23页
        1.2.2 新型合成法第23-24页
            1.2.2.1 微波合成法第23-24页
            1.2.2.2 超声波合成法第24页
    1.3 季铵盐中间体仲胺的合成方法第24-25页
        1.3.1 直接N-烷基化第24页
        1.3.2 还原胺化第24-25页
        1.3.3 随机三相反应法第25页
        1.3.4 “保护—烷基化—去保护”法第25页
        1.3.5 不对称硼酸酯法第25页
    1.4 季铵盐中间体叔胺的合成方法第25-30页
        1.4.1 以油脂或脂肪酸为原料制备烷基二甲基叔胺第25-27页
            1.4.1.1 刘卡特法第26页
            1.4.1.2 还原甲基法第26-27页
            1.4.1.3 脂肪腈加氢脱氨法第27页
        1.4.2 用脂肪醇作为原料制备烷基二甲胺第27-28页
            1.4.2.1 通过脂肪醇直接胺化的一步法第27-28页
            1.4.2.2 醇氯化法第28页
            1.4.2.3 硫酸酯化法第28页
        1.4.3 溴化法(即以α-烯烃为原料合成烷基二甲基法)第28页
        1.4.4 双烷基甲基叔胺的制备第28-29页
        1.4.5 烷基双羟乙基叔胺的制备第29-30页
            1.4.5.1 烷基伯胺—环氧乙烷法第29页
            1.4.5.2 烷基胺—氯乙醇法第29页
            1.4.5.3 卤代烷—二乙醇胺法第29-30页
        1.4.6 对烷基苯氧基乙氧乙基二甲胺的制备第30页
        1.4.7 对烷基苄基二甲胺的制备第30页
    1.5 季铵盐杀生剂的发展历程及其结构类别第30-31页
        1.5.1 发展历程第30-31页
        1.5.2 结构类别第31页
    1.6 季铵盐化合物杀生性能研究进展第31-32页
        1.6.1 单链季铵盐化合物第31-32页
        1.6.2 双链季铵盐化合物第32页
        1.6.3 Gemini季铵盐化合物第32页
        1.6.4 聚合季铵盐化合物第32页
    1.7 季铵盐杀生剂作用机理研究进展第32-34页
        1.7.1 单链季铵盐杀生剂第33页
        1.7.2 双链季铵盐杀生剂第33页
        1.7.3 Gemini季铵盐杀生剂第33页
        1.7.4 聚合季铵盐杀生剂第33-34页
    1.8 小结第34页
    1.9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第34-35页
第二章 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的合成与结构分析第35-49页
    2.1 引言第35-36页
    2.2 实验部分第36-37页
        2.2.1 实验材料第36页
        2.2.2 实验仪器第36-37页
        2.2.3 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TDBAC)的合成第37页
            2.2.3.1 合成方法第37页
            2.2.3.2 试剂用量第37页
            2.2.3.3 合成步骤第37页
    2.3 正交试验第37-40页
        2.3.1 正交试验的选择第37-38页
        2.3.2 正交试验步骤与因素水平设定第38-39页
        2.3.3 正交试验的操作第39-40页
    2.4 试验结果产率测定方法第40-41页
    2.5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1-45页
        2.5.1 正交试验结果第41页
        2.5.2 试验数据分析第41-45页
    2.6 制备TDBAC的工艺创新第45-47页
        2.6.1 传统方法第45页
        2.6.2 水溶剂法(创新组)第45-46页
            2.6.2.1 合成方法第45页
            2.6.2.2 实验操作第45-46页
        2.6.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计算产物转化率第46-47页
    2.7 合成产物的分析第47-48页
        2.7.1 红外光谱(IR)第47页
        2.7.2 氢核磁共振谱(~1HNMR)第47-48页
    2.8 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的合成与结构分析第49-64页
    3.1 引言第49页
    3.2 实验部分第49-52页
        3.2.1 实验材料第49-50页
        3.2.2 实验仪器第50页
        3.2.3 合成途径第50-51页
        3.2.4 转化率测定第51页
        3.2.5 产物熔点测定第51-52页
    3.3 各因素对实验的影响第52-57页
        3.3.1 溶剂的影响第52-53页
        3.3.3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53-54页
        3.3.4 溶剂体积的影响第54-55页
        3.3.5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55-56页
        3.3.6 反应物配比的影响第56-57页
    3.4 合成工艺的优化第57页
        3.4.1 实验设计与结果第57页
        3.4.2 与传统加热方式的比较第57页
    3.5 产物的结构分析第57-63页
        3.5.1 红外光谱(IR)第57-60页
            3.5.1.1 十二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第57-58页
            3.5.1.2 十四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第58-59页
            3.5.1.3 十六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第59页
            3.5.1.4 十八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第59-60页
        3.5.2 氢核磁共振谱(~1HNMR)第60-63页
            3.5.2.1 十二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第60-61页
            3.5.2.2 十四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第61页
            3.5.2.3 十六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第61-62页
            3.5.2.4 十八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第62-63页
    3.6 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系列季铵盐的最小抗菌浓度实验(MIC)第64-72页
    4.1 引言第64页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64-65页
        4.2.1 实验材料第64-65页
        4.2.2 实验仪器第65页
    4.3 配制细菌培养基第65-66页
        4.3.1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第65-66页
        4.3.2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第66页
    4.4 实验前准备第66-67页
        4.4.1 高压蒸汽灭菌第66页
        4.4.2 平板划线第66-67页
        4.4.3 培养菌种第67页
    4.5 实验操作第67-68页
        4.5.1 悬浮液浓度的测定第67页
        4.5.2 细菌悬浮液的稀释第67页
        4.5.3 菌液和五种抗菌剂的混合作用第67-68页
        4.5.4 涂布第68页
        4.5.5 观察第68页
    4.6 确定五种抗菌液的确切MIC范围第68-70页
        4.6.1 MIC值的大致范围第68-69页
        4.6.2 A抗菌液的确切MIC值第69-70页
        4.6.3 B、C、D、E抗菌液的确切MIC值第70页
    4.7 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 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除藻实验第72-89页
    5.1 引言第72-73页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73-74页
        5.2.1 实验材料第73页
        5.2.2 实验仪器第73-74页
    5.3 叶绿素a的测定第74-76页
        5.3.1 基本原理第74页
        5.3.2 基本步骤第74-75页
        5.3.3 叶绿素a含量的计算第75页
        5.3.4 除藻率的计算第75-76页
    5.4 实验部分第76-81页
        5.4.1 绿藻的培养第76页
        5.4.2 试验藻种第76-77页
        5.4.3 制备培养基第77-78页
            5.4.3.1 培养基成分第77页
            5.4.3.2 母液的配制第77-78页
        5.4.4 藻种的接种与培养第78页
        5.4.5 生长曲线的绘制第78-79页
        5.4.6 建立藻细胞密度与光密度的线性关系第79-80页
        5.4.7 TDBAC对斜生栅藻的灭杀试验第80-81页
            5.4.7.1 预实验第80页
            5.4.7.2 正式实验第80-81页
        5.4.8 TDBAC对斜生栅藻的灭杀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第81页
            5.4.8.1 加药时间的影响第81页
            5.4.8.2 pH值的影响第81页
            5.4.8.3 藻细胞密度的影响第81页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1-87页
        5.5.1 TDBAC对斜生栅藻的灭杀效果第81-84页
            5.5.1.1 预实验第81-82页
            5.5.1.2 正式实验第82-84页
        5.5.2 影响TDBAC对斜生栅藻灭杀效果的因素第84-87页
            5.5.2.1 加药时间的影响第84-85页
            5.5.2.2 pH的影响第85-86页
            5.5.2.3 藻细胞密度的影响第86-87页
    5.6 小结第87-89页
第六章 TDBAC在水体中的降解转移规律第89-104页
    6.1 引言第89页
    6.2 实验材料第89-90页
        6.2.1 实验试剂第89-90页
        6.2.2 实验仪器第90页
    6.3 溴百里酚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季铵盐的条件确定第90-92页
        6.3.1 实验原理第90-91页
        6.3.2 最适波长第91页
        6.3.3 显色剂(溴百里酚蓝)的用量第91页
        6.3.4 磷酸盐缓冲溶液用量第91-92页
        6.3.5 显色反应时间第92页
        6.3.6 标准曲线第92页
    6.4 湖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第92-94页
        6.4.1 实验原理第92-93页
        6.4.2 实验步骤第93-94页
        6.4.3 菌落计数方法第94页
    6.5 测定在模拟环境中的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含量第94-95页
        6.5.1 实验原理第94页
        6.5.2 实验步骤第94-95页
    6.6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95-98页
        6.6.1 溴百里酚蓝分光光度法测定法最适波长第95-96页
        6.6.2 溴百里酚蓝的用量第96页
        6.6.3 磷酸缓冲溶液的用量第96-97页
        6.6.4 显色时间第97-98页
        6.6.5 标准曲线第98页
    6.7 湖水中的细菌总数第98-99页
    6.8 湖水中季铵盐的转移变化规律第99-101页
    6.9 小结第101-104页
结论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1页
论文发表及投稿情况第111-113页
致谢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温氏集团换股吸收合并大华农案例分析
下一篇:鼠源红细胞装载阿霉素与磁性纳米颗粒用于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