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18-21页 |
1.4.1 相关概念内涵 | 第18-19页 |
1.4.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7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 第27-3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7-3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7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7页 |
2.1.3 土壤类型 | 第27-28页 |
2.1.4 水文地质 | 第28页 |
2.1.5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8页 |
2.1.6 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28-30页 |
2.1.7 研究区土地利用特点 | 第30-31页 |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1-32页 |
2.2.1 数据来源 | 第31页 |
2.2.2 指标数据预处理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区优选模型研究 | 第33-50页 |
3.1 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33-34页 |
3.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 | 第34-40页 |
3.2.1 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4-36页 |
3.2.2 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标准化 | 第36-37页 |
3.2.3 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37-39页 |
3.2.4 建设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 | 第39-40页 |
3.2.5 建设适宜性评价分级 | 第40页 |
3.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空间稳定性评价模型研究 | 第40-43页 |
3.3.1 建设空间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0-41页 |
3.3.2 建设空间稳定性评价指标标准化 | 第41-42页 |
3.3.3 建设空间稳定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2页 |
3.3.4 建设空间稳定性评价模型构建 | 第42-43页 |
3.3.5 建设空间稳定性评价分级 | 第43页 |
3.4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区优选模型研究 | 第43-48页 |
3.4.1 耦合协调度基本原理 | 第44页 |
3.4.2 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建设项目区优选模型 | 第44-45页 |
3.4.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难易程度的确定 | 第45-46页 |
3.4.4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区选址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4 研究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区选址研究 | 第50-72页 |
4.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 | 第50-55页 |
4.1.1 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处理 | 第50-52页 |
4.1.2 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标准化与权重的确定 | 第52-53页 |
4.1.3 建设适宜性评价分级 | 第53页 |
4.1.4 建设适宜性评价分析 | 第53-55页 |
4.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空间稳定性评价 | 第55-62页 |
4.2.1 建设空间稳定性评价指标处理 | 第55-59页 |
4.2.2 建设空间稳定性评价指标标准化与权重的确定 | 第59页 |
4.2.3 建设空间稳定性评价分级 | 第59-60页 |
4.2.4 建设空间稳定性评价分析 | 第60-62页 |
4.3 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建设项目区优选 | 第62-70页 |
4.3.1 耦合协调度测算 | 第62-63页 |
4.3.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难易程度分析 | 第63-67页 |
4.3.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区确定 | 第67-70页 |
4.4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措施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72-76页 |
5.1 结论 | 第72-73页 |
5.2 创新点 | 第73-74页 |
5.3 讨论 | 第74-76页 |
作者简历 | 第76-7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7页 |